——《论语·季氏篇》学习之16-5-1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白话】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用礼乐自我节制,喜好称道别人的善处,喜好多结交贤友,这是有益处的。
【思考之一】什么是益者三乐?
孔子所说的“益者三乐”,有三种喜好对人是有益的,即“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四书解义》曰:“凡人意之所好则为乐,然乐不同而损益亦异。”云门隐者按:“乐、损益,从心性的角度来言”。
“乐节礼乐”:节,即节制,就是以礼乐节制为乐。《注疏》曰:“凡所动作,皆得礼乐之节也。”《正义》曰:“礼得其体,乐得其和,动必由之,有制节也。”钱穆先生曰:“礼贵中,乐贵和,皆有节。以得礼乐之节不失于中和为乐,则有益。”《四书解义》曰:“好在礼乐,于制度声容乐为节制,而合乎中和之则。”“节礼乐”这是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意思是用礼乐来控制调和自己的情绪,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礼讲秩序,乐讲和谐。行礼作乐也皆有一定的节度。一个人以礼来节制自己的言行,以乐来调和自己的七情,以此为乐事,必得性情之正,自然有莫大的利益。
“乐道人之善”,有二种理解。一是导人向善、与人为善,并以此为乐。二是很喜欢称赞别人。看到别人的善行,立刻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我们倾向于后者。钱穆先生曰:“称道人善,则心生慕悦,不惟成人之美,己亦趋于善矣。以此为乐,亦有益。”《四书解义》曰:“好在人善,于嘉言懿行乐于称道,而致其景仰之诚。”《中庸》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舜是有大智慧的人呐!他喜欢深入基层,亲自聆听百姓的意见。对于坏人坏事,严肃处理,但不做宣扬传播,以免使百姓失望或学坏;对于好人好事,则大力宣扬,鼓励大家学习效仿。《弟子规》也说“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道人之善”很有助于搞好人际关系,因为我们真诚的表扬是对他人行为的鼓舞,有助于促进他人的进步。
“乐多贤友”,《四书解义》曰:“好贤友,于直、谅、多闻乐于众多,而广其进修之助。”孔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交友的目标是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和提升,贤友可以帮助我成就仁德之心。所以,交朋友要多交贤友,广交那直谅多闻的好朋友。这样在求道的过程中,与师友切磋琢磨,拓宽视野,纠正偏颇,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功效。
【思考之二】既然有孔颜之乐,孔子为什么还要提益者三乐,为不什么不直接推广孔颜之乐?
孔子非常注重品德修养,主张安贫乐道,著名的论述有两段。一是《述而篇》中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有口凉水可以解渴,弯起胳膊当枕头,靠在上面美美睡一觉,这样的人生其乐无穷。孔子已经做到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把功名富贵比作浮云。另一段是《雍也篇》中,孔子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很简单的餐具,很清谈的饭,配上一点凉水,住在贫民区的陋巷里,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清贫,颜回却还是那么自在安乐、心境淡然。
这就是著名的“孔颜之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别说这种孔颜之乐,就连“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都难以做到,“素其位而行”似乎也与人们格格不入了。即使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能真正落实在内心上的,÷孔子、颜回之外,也只能是寥寥无几了。所以,夫子退而求其次,教普通人如何来分辨有益的快乐和有害的快乐,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于是孔子告诫人们,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爱好,结交有益的朋友,促进身心健康,戒除不良的习惯爱好,以免损害身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96d8ba14be8cb78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150d02f9ee82bb0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49cea349d6d848c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