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节已经过去,似乎每年这天的热点都不是双十一本身,而是压力山大的快递业务。想想在邮递业务并不发达的古代中国,人们想要寄递个公文、物品一般都是通过镖局、票号什么的来实现,这些传统的寄送方式,成本高时效慢不说,还容易丢失。
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总局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邮政体系的开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西方的制度、思想、文化迅速传入中国。国家邮政体系构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
第一个提出建立我国邮政体系的人,是一位叫赫德的英国人,时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正一品的洋大臣。但是海关和邮政几乎八竿子打不着,它们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赫德前面说道,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对外贸易的大门。但是从明朝实施海禁起,天朝上国一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可以说,清政府对海关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和管理经验,分分钟上千万两白银的贸易额摆着,总不能把关税取消了吧。鉴于此,西方列强们觉得创立有序并且符合共同利益的海关很有必要。
邮政和海关一样,关系到列强在国内的商业运作能否顺利发展。清时期的海关税务司是英国人一手操办起来的,英国是现代邮政的开创者,在大清朝那个通讯全靠信件的时代,而民间力量根本无法满足高效率的商业模式,一些国家在海关、通商口岸、租界等地区自行建立起“客邮”,也正是这些“客邮”导致了邮政市场混乱不堪。
于是,赫德在1865年向清政府提出邮政改革,将总理衙门与各国使臣的文件邮递事务承接到海关总税务司,海关和邮政一体化。但清政府当时并没有站在战略的层面看问题,一口回绝了赫德的建议。甲午战争后,才决定建立邮政局。前期,清政府一直是处于观望状态。
长期官民分立的邮政体系,给了民间快递业成长的空间,比如著名的天一总局。清末出现的民信局主要依靠地域、血缘和商业贸易来联结,因此架构、管理、制度十分松散,不仅拦路抢劫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且还容易滋生敲诈勒索的行为。
例如,上海的《申报》就曾发文指出,全国开了众多民信局,每家民信局聘有很多员工,伙食、房租、工资一天大致一千多文钱。如果赶上寄送数量不多,就对邮寄人加价,而且很多员工竟然坐地起价,向邮寄人另外收取费用,捞取外快。《申报》提出建议把这些民信局兼并,避免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清政府明白,如果自己整合了全国邮政资源,实行国家垄断,肯定能够赚钱。但是考虑兼并收购,那就得重新建立官方驿站,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投资,而且建成之后,赚多赚少也不好估算,说白了就是不舍得再花钱。
正当清政府犹豫不定的时候,以圆滑著称的赫德,为避免被清政府猜忌,动用了诸多力量。1877年,九江税务司葛显礼在赫德的授意下出面劝说光绪帝,葛显礼抓住清政府无利不起早的特点,重点介绍开办邮政业务可以获得可观收入,而且不迅速抢占市场,就会让他国家的“客邮”占据优势。
邮戳此时,赫德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兼并“客邮”,建立了“海关邮政”,收入颇丰。兴办洋务的李鸿章和张之洞了解情况后,也上奏光绪,赞同投资少,赚钱快的说法,虽然获得了朝廷的信任,但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1895年,甲午战争清王朝的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清政府背上了2亿两白银的赔款。为了创收,也只能为之。更何况,赫德答应通过海关关税来补贴花费,对于慈禧老佛爷和光绪来说,不仅不用皇家一分一厘,还能补贴家用,何乐而不为之。
进入20世纪后,邮政局利润逐年上升,最高达到了每年400万银元的盈利,折合现在近10亿元人民币。中国的民众也切实享受到了现代邮政带来的便利,开办仅10年,大清邮政局承担的货物寄递就达到了1亿件,同时惠及了多领域多行业。
文化产业,如报刊、书籍得以传播得更快更广,铁路、轮船、汽车等运输业也依靠邮政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06年,清政府将邮政、船政、铁路、电政等事务合并,成立邮传部。至此,中国现代邮政体系形成规模。
大清龙票纵观晚清,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一不是挨打之后才开始觉醒求变求强,几百年的与世隔绝,清政府早已不知从何变起,如何转变,只能寄希望于外国人介入,全权主导改革进程。
大清邮政总局的建立,为中国现代邮政体系奠定了基础,虽然带有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主观意图,但从客观上看也让中国搭上了与国际接轨的快车。从长远来说,利大过弊。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从此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