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种太极拳学生,是让老师又爱又厌的那种。爱的是我把太极拳当正事,认真对待,愿意吃苦,奉师恭敬,不推不诿,厌的是,我是十万个为什么,即使忍住不问问题,但还是在脑子里翻江倒海,非要探个究竟,练到后来,还有实战上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拳理说不服我,光能打扁我我不服(少林拳也能把我打倒,你能用太极拳的力道打我吗?),反之,只用理来说动我、不是一个实战好手,我也肯定不会当你是好老师(怎么印证你是高手?靠嘴吗?)。举个缺德的例子,我曾半真半假地把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逼得说:我在这套拳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还有一位老师委婉地说,这个年龄了(也不过刚五十),还是以养生为主(那你老到底有没有实战过啊?)。
结果是,我质疑,我徘徊,我同时和几个老师来往,我左一套右一套地学拳架,我耽误了许多大好时光。
那也是不得不走的弯路。
我发现,当我用心和老师交往的时候,我能得到的,不止是拳艺进展,还有人生的领悟;当我用理论、用头脑来分析、衡量老师的时候,那种隔离感,会让我陷入有门不得入的困境,很久无法理解、接受老师的真意,自然长进也不高。观察周围的拳友,这种情况很普遍。所谓学生选老师要三年,老师选学生也要三年,三年的磨合,用今日的效率来看,实在是耽误工夫,然而没有三年,从太极拳的特点来说,还真不容易达成默契,学生很容易把老师说的真理当耳旁风,总觉得老师没有把真东西拿出来,或者甚至觉得老师就没有真东西,老师也会觉得学生心术不正、心不在焉,不可教也,敷衍了事。
怎么用心,举个简单的例子,文武双全真有料的老师,当你用心体会的时候,你能觉察到他的笃定和清明;身体也能帮你,比如试试劲、感觉一下有没有拳论上描述的太极拳劲的特点。有偏重的老师,自然会在某处露怯,或者用神神秘秘来掩盖不足,或者动手露出刚猛和外家技巧,等等,视情形而定。张义敬老爷子说的好:没有什么身法心法的不传之秘,没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高论。传了你都学不好,不传是你没用心、没听懂、没练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