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宏诗
看了上面这些用心与用脑的不同,(见用心与用脑),我想你一定明白了为什么师父要你在锻炼时“用心不用脑”了。
下面的例子或许更能给你启发。
你要过一个独木桥,桥下是万丈深渊。过桥前,你和朋友吵架了。可过桥时,你还吵架?还生气?
不!你小心翼翼。放下了愤怒,平息了头脑。此时,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正如之前说的“用心必整体”,过桥时,你一定全神贯注,身心合一。你必须觉知、掌握着你、你和桥乃至和整个空间的整体与平衡。(“体察空间”)
那时,愤怒没了,你成了纯粹的自己、纯粹的生命。
——你活在了当下!用心才能活在当下。
可过了桥,想起来,又开始生气了——“想起来就生气”,这是人们常说的话。一想,就跑回过去,把怒火引回来,在生命中燃烧,继续重复着“生气的我”的角色。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戏的话,用“脑”时你扮演着各种角色,用“心”时才是你真实的自己。
过桥时,有觉无想。过了桥,有想无觉——多数人的一生不就是如此这般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吗?
“想起来了”,就是“想”起来了,就是头脑起来了,就是记忆思维起来了,很多时候就是贪嗔痴起来了,痛苦烦恼起来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让“想”起来。
去医院看望病人,没有人说:“趁着住院没事,好好想想过去谁对不住你,谁说过你坏话……好好想想你这一病,得少挣多少钱啊……”
而安慰则离不开这样的话:安心静养,不要多虑。
之前说过,面对疾病,你所能够做的事就是尽量减少对本能的干扰。心安了,自身免疫力就不被干扰,气血就流通了。病就容易好。
可是,很多病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病不可怕,失控的头脑才可怕。很多人不是病死的,而是焦虑死、恐惧死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是要学会想,而是要学会不想;学会停止头脑的嘈杂,回归内心的宁静。孟子不是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吗?
病床上需要“不想”;失眠时需要“不想”;站庄、静坐时需要“不想”;事实上,生活中也需要适时“不想”。
大智若愚不就是让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想、不要计较那么多吗?人“傻”了,“智慧”才出得来。
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太“聪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用爱心
之前说过,身边一个老人突然腿疼要摔倒,你无需思考就会立刻伸手搀扶。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良知也是良能,是心的能力。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善“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每个人的心中都蕴藏着与生俱来的善,那善如井中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参阅《老井》)。
在“用爱护生命”里,用了大量篇幅讲了将爱带进生活,带进眼、耳、鼻、舌、身、意。继而带进所看、所听、所做、所思……之事事物物。前文有说,这样做就在致良知,就在让天理流行于人间。
所以,要用心,更要用爱心。
用爱心就是致良知。
用心生活、用爱护生命是本公众号,是新书《用爱护生命》(近期即将出版),也是本次系列直播的主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