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认知偏差,是指针对事实做出了错误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认知偏差?主要是因为大脑自动化思考产生的,也就是常说的惯性思维。
当你走进办公室,本来聊得正欢的同事,看到你后就不说话了,面对这样的场景,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是否认为他们在说你坏话?
小李就是这样,刚刚入职了一家新公司,和同事还不是很熟。可有好几次只要自己一进办公室,本来还在说话聊天的同事就不说话了,这让他觉得同事是讨厌自己的。事实真的如此吗?未必。
要解决认知偏差,可以用到ABC思维模式。
A是英文单词Antecedent的缩写,是指前提条件;B是BehavIor,行动的缩写;C是Consequence,结果的缩写。在认知一件事时,可以将这三个要素按步骤来进行思考。
“只要自己一进办公室,同事就不说话了,所以他们讨厌自己”。前提条件是自己进办公室;行动是同事不说话;结果是认为同事讨厌自己。
先来看前提条件与行动是对应,是否“自己进办公室”直接决定了“同事不说话”?并不是。
自己进办公室还会发生同事和自己打招呼,聊家常的事。不说话发生的并不多,只是偶尔一两次。同时,经过观察,别的同事进办公室时,也会发生不说话的情况,特别是领导来的时候。
所以,前提条件并没有直接决定行动。也就是这样的行动,并不是因为你的前提条件带来的。“同事不说话”并不是因为“自己进办公室”。
再来看行动是否直接决定了结果,“同事不说话”是否直接决定了“讨厌自己”?这个也无法划等号的。
讨厌一个人是完全不想接触的,并不只是不愿意说话。来看看,除了说话外,其它事情上是否也表现出了讨厌你。没有其它事情来做证,只是通过不说话来证明也是站不住的。
同样的前提条件,行动并不是每次都发生,同样的行动,也不能代表最终的结果,所以这个推断是错误的,也就是自己的认知并不全面,是有偏差的。
那同事是否真的讨厌自己?后期小李也是找机会认真地和同事聊了聊,才发现同事知道小李是单亲家庭,每次在聊父母话题时,怕引起小李的伤感,所以才看到他就停止继续聊,要是其它话题就不会停了。这样来看,同事并不是讨厌他,而是想保护他,自己的认知和现实偏差还是挺大的。
下次在面对一些事不能正确认识时,试着按ABC思维模式来重新认识下,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结果。
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
蚂蚁
成长导师,百万人气讲师
自律达人,坚持4点起床八年多,一年阅读至少120本
理财达人,每月2000,两年理财收益可达到10万
已出版:
《好好工作:个人效能管理精进指南》
《自控力:21天打败拖延》
《思维导图:简单、高效的思维整理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