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易经初解》第六讲:百姓日用 几君觅理?
中国易经初解
文/三木秉凤
第六讲:百姓日用,几君觅理?
《易经》告诉我们的道理也就是《道德经》中心思想“道法自然”即清静无为!《易经》给人类社会的最终忠告是“其要无咎”即以生命过程没有过错就是第一要务!《易经》为什么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来诠释宇宙道理呢?我们都知道人类文明五千年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字是变化的”,同样的文字在不同朝代、不同民族或者同一民族及朝代的不同地域对文字的解读有天壤之别!同一部《圣经》下的基督教的分裂、同一部《古兰经》下的伊斯兰教派的冲突、同一部《道德经》之下的南北道教两派的争执,都为我们验证着同一文字不同解读的后果多么可怕!
中国文明的延续以及古人的智慧之处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用符号演绎规律,二是用永恒不变的文言文方式记载历史!而印度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也分为八大教派,最纯最朴的禅宗就坚持“不立文字,以心传心”! 一切道理都依靠文字记载并传播,天地道理从未改变,但除了文言文以外的所有文字却是不断变化的!文字变化之后果就会导致读者出现理解错误而导致解读失真,以盲引盲!几千年前的经典当今世界已是各派各宗各执一词,本是同根生,相煎如煮豆!
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且不中断的原因!中华文明若继续延续着就必须恢复传统文言文记事方式!包括用符号记载规律!《易经》虽然基础是两个阴阳符号,但其演绎的道理无所不包,阴阳之道易理皆通,故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几千年来中国贤圣及诸子百家所形成的传统思想,实际就是《易经》之理嫁接于人类社会、哲学、科学、医学、军事学等各个领域的自然而然的分支产物。百万年来人类缓慢且从容地从大自然荒蛮之中脱胎而出变化为地球的主人,从“类人猿”到“类猿人”逐渐演化成为今天的人类世界,在伏羲氏“一画开天”文明肇始之前,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非常漫长,然而《易经》所阐释的自然之道在人类还未出现之前就在宇宙自然中存在了,宇宙道理本来就存在!并非为人类独享,伏羲化卦仅仅是人类用最简单的“阴阳之道”表现方式去揭示自然领域之规律,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阳来复”,也是我们祖先从东方野蛮走向中华文明的标准性开启。
伏羲之后传说神农时期,人们重视山地开发和草药采集。“神农六十四卦方圆图”以艮卦为首,而艮又象征为山,故神农六十四卦又称为《连山易》。神农氏通过圭测四季阴阳之气的变化,更准确地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命名和定位,即促进了农耕的发展又让易学向前推进。同时神农氏遍尝百草,通过草木之性来补助或泄泻人体之偏性,达到中和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这也许就是最早中医文化的社会实践,即道与术的结合。
黄帝时期相传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而黄帝所编排《易经》六十四卦顺序从“坤卦”,坤为大地,取万物生于大地、归藏大地之意,故黄帝《易经》又称《归藏易》。中国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自黄帝开始!当时黄帝采用了甲子记年法即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的最小公倍数六十年作为一个甲子进行记事纪年,中国历法内含源码其实就是自然之道的最好化身,它几乎万年亿年永恒不变!黄帝将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理应用于医学领域,著名的《黄帝内经》传说就是由黄帝所创写。
黄帝之后尧舜治国、大禹治水、商汤革命及周公制礼等等无不依照《易经》之道行事。春秋时期老子将《易经》之理应用于自然,著有《道德经》,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而孔子则将《易经》之理嫁接于人伦关系,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长为阳,少为阴等,提出了以“三纲五常”为人伦基础、以“仁义”为道德基础的儒家思想,将易理贯穿人伦关系之中。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当是中国思想极度灿烂的时期,诸子百家共同将《易经》推为百经之首。除了儒家、道家之外,墨家、法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兵家等等都将《易经》应用于各个领域,从农耕生产、建筑构架、天文星象、地理风水、炼丹炉火、排兵布阵、治国安邦、外交雄辩等等,无所不用其极!这段时期也是《易经》应用最广泛和本身地位最高的时期!汉朝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仅仅将《易经》的流传过程总结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实际上从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黄帝)、尧舜禹、汤周双王、周公制礼再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何是仅仅历经三圣?当为百圣共历矣!
《易经.说卦传》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其乃说明阴阳在人文自然中的不同表达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