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
很奇特的,你看啊,
比如情况A,
「A1」别人家里装修,噪音影响到我,我就很懊恼,心情毛躁,如果是在读书,就读不下去了,还要打电话给物业投诉;
「B1」但如果是我自己家里装修(因为近,噪音更大),就完全没关系,该读书读书,该写东西写东西,一切如常无碍。
再如情况B,
「B1」我在原本很安静的咖啡店敲个笔记本电脑工作,来一些人,聊天谈笑,我肯定受不了啊,要么上去阻挠下,要么自己换地方。
「B2」但如果是我急着要歇脚工作下,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闹哄哄的咖啡店,好不容易等到一个空座,那我肯定庆幸都来不及,立即可以开启高效工作,哪里顾得上边上分贝多少。
为什么,同样的人、在同样的环境里、做同样事,会有如此迥异的情绪,进而导致完全不同的行为结果呢?
想来问题主要在心态变化:得到和失去的心态变化。
A1/B1中,都是我原本在安静的环境里,忽然被迫失去,我自然会迁怒于致使我“失去”的他人。
A2/B2中,都是我在一个“失去”已是既定事实的状况里,任何一点改善都是“得到”,A2里我甘之如饴,B2里更是因获得了一个相对好的状况(虽然平行对比的话,肯定不及B1的环境),我甚至怀有“感恩”和“庆幸”的意味。
所以小结是:心态影响行为,而心态是在相对中变动的。
这一小题,差不多可以结束了。
要再拓展一点的话,就是想想以上内容的局限性。
试想,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吗?那显然不是啊。
有些人就是可以不受环境影响,或者环境能够影响他们的程度很小。这些人除了是生理上天然可以自动屏蔽噪音的天赋异禀者,就是更容易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而不受环境打搅的人。
我一直都很羡慕可以在嘈杂环境自如学习&工作的人,从100年前在巴黎维也纳的街头咖啡馆写皇皇巨著的大作家,到现在高铁火车上拿着学习资料埋头苦读的学生旅人。超凡的心流强度和密度包裹着他们。
其实能想到的还有一种人,也是最强悍(这里做中性偏贬义使用)的一种,他们完全不在意环境,也不在意他人,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发出噪音(聊天、打电话、看视频、玩游戏),丝毫不顾及打扰别人,同样也不在乎别人以各种方式给他们营造的噪音。他们没有公共与私人的界限感,道德束缚很低,除了自己的欲求和目标,对外界因素不做考量。
对这类人,我实在有一丝羡慕——因我自己有强烈的讨好型人格倾向,极其关注外界对我的看法,也极易受环境影响。
但遇到这类人,我在大致判断可以取得武力值优势后,便会坚决出手予以制止或呵斥,毫不留情——作为我无法成为他们的嫉妒和恨。
毕竟,我还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人,夹着卑劣和下作。
(beeple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