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仁政思想下的现实主义者                   

仁政思想下的现实主义者                   

作者: 熙熙攘攘鸭 | 来源:发表于2019-05-26 19:19 被阅读0次

    周艾羽

          众所周知,儒家的学说向来崇尚“士”的品德。,对人的道德层面有着系统的要求。但是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却以另一种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的道德与现实的关系: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这句话的具体释义是,像一般百姓,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也没有遵从道德规范的心。稳定的财产,在当时是非常现实的:可以养活一家老小,丰年时可以衣食无忧,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的要求在如今看来十分低微,但在战国时期,由于国家的动乱,平民阶级大部分人是无法达到这样的生活水准的,用孟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义哉?”这种情况下,民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动用一切手段,而不是恪守所谓的礼义。可见,孟子并非只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当中,他对当时社会上的情况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因而,他所宣扬的思想的对象,并不是平民百姓,而是统治阶级。他的目地是,通过使统治阶级更好治国,使百姓衣食无忧,方才能更广泛地传播儒学思想。

          就孟子这句话而言,认识上是非常正确的。民以食为天,一切思想文化上的进步,都必须以生命财产得到保障为前提,这放在现代也是不变的信条。也是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无人问津,到后世才受追捧的根本原因。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为何每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民生问题,例如我国的共同富裕,农村振兴等政策。这并非只是为了国民个人的幸福,而是为了国家社会与思想上的稳定与兴旺。孟子虽然明白这之中的关系,然而时世却少有“恒产”,因而晚年选择转为撰写《孟子》,留待时局稳定时再宣扬,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手段。

          但是,就现实意义而言,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仍然不能忽略。文中提到“士”就可以做到“无恒产而有恒心”,这在现代来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人类的思想已经过了懵懂的时期,合适于现实社会的思想才具有生命力。例如,古代的隐士等行为从来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就很好的佐证了人民的现实性。另外,孟子提出的使人民得到“恒产”的手段也过于片面,有着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而众所周知,要使人民富强,根本的途径是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

          总而言之,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孟子对于“恒产”与“恒心”之间的关系的确作出了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在当时来说,承认了现实条件是道德思想的前提条件这一点,是十分进步的,也为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准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仁政思想下的现实主义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mf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