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890字,阅读时间估计6分钟
上一篇聊的都是历史,而今天第二部分『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将历史刻度从过去调到现在,『虚构故事』越来越重要,从宗教与科学的纠缠中脱身,走向人文主义。
虚构故事一、虚构故事碾压真实
是虚构的,就不重要吗?
如果你还在努力赚钱,或捍卫国家利益,亦或是大谈企业文化和凝聚力,你就不可否认虚构的力量。
你会发现原来很多东西都是虚构的。虚构故事给人类带来了大规模合作,进而有了复杂的人类文明。然而,为了考高分而作弊,为了公司加班猝死,为了钱而伤害他人,为了扩张领土而入侵他国,虚构故事不只是维持合作,伴随着文字、货币、技术,虚构的力量愈发强大,似乎令人们忘了这些只是虚构的。
它们只是工具,而不该成为目标和标准,而让人类与现实渐行渐远。人类发明它们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可为什么最后反而是人类为这些概念服务,甚至牺牲性命呢?
这一切始于史前,人类为虚构概念服务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古代苏美尔人崇拜天上的神,跟我们今天崇拜“苹果”这个品牌没什么区别。文字和货币的出现,让人类的虚构故事力量得到一次飞跃。
文字系统的记录,赋予了虚构故事的身份和力量;货币的交易,则增强了人类之间的合作。于是,在古埃及创造了一位活神——法老,古埃及人崇拜他,就如我们今天崇拜周杰伦没什么两样,法老在那个时代,象征一种“个人品牌”。只要他把品牌运营好,就如同今天有经纪人、律师、制作人、秘书来帮他把事业做大,哪怕他终将老去,却还依然受到粉丝的追捧。
除了创造活神,这套文字系统还催生了官僚体系。如果你还认为官僚整天就是喝茶看报打瞌睡,没什么影响力,那就错了。最早期的官僚体系,的确只是用文字来温和记录事件,但是随着权力系统越来越大,他们不再改变故事以符合现实,反而通过改变现实来符合他们笔下的故事。
笔下的虚构故事正在变得威力无边,它正在重塑现实。政治、经济逐渐被改写,连纯粹的教育系统也无法幸免,官僚采用了分数标准后,在求知与分数之间,大多数学校选择了分数。而宗教,凭借经文,更是把这种力量推至顶峰,直接造成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既然是虚构带来这么多副作用,你觉得那就抛弃它吧?实在做不到。人类合作网络的力量就是,依赖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如果坚持一切都要百分之百的现实、绝不加入任何虚构,追随者肯定也不会太多,那么所有的大事便无法完成。
既然选择了虚构,我们就选择了风雨兼程,我们的出发点逐渐变成了某个虚构的目标。赫拉利说:真正有权势的人类组织根本不在乎真相如何,他们在乎的是把虚构出来的信仰强加给每一个人,并且利用这个信仰去改变真实的世界。
“强加”,你怀疑这不就是宗教?对,钱是政府强加给你的,企业文化是公司强加给你的,而最经典还是宗教,它把整个世界观都强加给你。进入21世纪,我们还会创造更强大的虚构概念和更极权的宗教。你说,那科学呢?科学总能解决于我们吧?但是科学也有科学的苦衷……
科学与宗教二、科学与宗教,相爱相杀
现代科学再强大也没有实现“以现实代替神话”的梦想,还反而让虚构故事更为强大。在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开始能够重塑现实以符合心中的幻想。原来的法老和鳄鱼神一样会衰老死亡,但是今天的科学家却可以打造超级鳄鱼,也能让人类精英得到永恒的青春。
当宗教在进行道德引导时,道德判断层面,科学对此无力,也只有在事实陈述层面,科学才有机会敲打它。科学的苦衷在于:无法处理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所以科学本身,仍需要与宗教共存,来保证人类的合作,才能进行更复杂的科学研究。科学与宗教,更像是一对夫妻。
有人认为科学与宗教的纠纷,在于追求真理。但其实不是,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目的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在乎的则是力量,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他们两者对真理的喜好,远不及秩序和力量。
对真理的追求,其实是一次灵性之旅。人们误解宗教追求灵性,但实则宗教是一份契约,而灵性却是一个旅程。宗教要巩固世俗秩序,而灵性是逃离世俗秩序,挑战各大宗教的信仰和管理。发起宗教改革的,不是什么科学人士,反倒是马丁·路德这样的虔诚教徒,探寻宗教意义,质疑契约交易,反对教会权威。
佛教有一句“逢佛杀佛”,在灵修路上,发现佛教落入僵化的制约,就必须连佛教也一起摆脱。宗教本身害怕灵性之旅,一直在打压他们。但是灵性之旅,终究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只适合个人,不适合社会,随着追随者增加,终究会立下新的制度,本身会成为一种新的宗教。
传统宗教正走向因循守旧,没有开创新的科技、经济、思想,还固守老旧的经文,与科学脱离太久,经文早已不再能真正启发灵感。在灵性之旅的路途上,人文主义崛起,取代了传统宗教,成为目前最大的“宗教”。
追随内心三、追随内心,重寻意义
终于从过去,走进了现代。人文主义与科学,与现代达成了一项交易——现代契约:人类放弃“神”给予我们的意义,去换取科学的力量。人类从此,除了自己的无知之外,没有什么可以限制我们。
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存在寻找意义,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中国人现在最关心的就是每年的GDP增长,我们就是要把饼做大,天下没有经济增长解决不了的事。可是,我们逐渐发现自己被打脸了,GDP增长放缓了,保持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整个国家终于感觉到疲于奔命。回想,我们中国究竟信什么,好像除了经济增长就再无信仰。这样可不行,没有信仰的支撑,社会协助就会崩溃。
然而并没有,这是我们逐渐接受了来自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训诫:为无意识的世界创造意义。我们不需要等着某个外在实体说三道四,而能够用自己的感觉和欲望来判断意义。
以前求助于牧师,他会借用《圣经》对你大加评判,而今天如果遇到什么事,你首先是仔细审视自己的内心,实在不行去求助朋友,或求助于心理治疗师,他们通常会问你“那你对这一切有什么看法呢?”
人文主义总是告诉你:“感觉对了,就去做吧”。现在如果某个行为不会让任何人感觉不好,就等于没错。同性恋问题以前总遭人反对,但是今天世界各地已经开始能接受,因为人文主义告诉我们:感觉对了,就去爱吧。这只是他们两人的事,并不会伤害其他人。老一辈常常不理解90后、00后,觉得他们叛逆,比如搞什么“三不主义”,他们主张30岁前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在人文主义看来,只要不伤害他人,追随自己的内心,这是值得赞扬的。
连传统宗教的反抗,也不是说“上帝反对同性恋”,而是不满地表示:“在圣城搞同性恋游行伤害了广大宗教人士的感情”。这时,我们可以称他们进步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文主义者,就千万别伤害别人的感情。
赫拉利针对人文主义,提出了一条修炼方法:
知识=体验×敏感性
一个文明人,要善于体察各种细微的感觉,否则你就是个粗人。人活着就是要追求尽可能广的体验,以期从中获得智慧。历史上,从没有任何文化如此重视人类的感受、情感和想法。我们如今干什么事情都是在追去体验,旅行、美食、音乐,甚至各种产品,一旦我们不满,就会抗议:用户体验很不好!
我们在体验这条路上,感受的心路历程,将会让我们获得自己想要的品质,追寻内心,我们的人格开始变得完善。
自由主义四、自由主义一家独大
追寻内心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针对具体解决问题的手段却各有不同,于是人文主义分成了三大派别。
自由主义,当今的“正统”人文主义,在经历三派的交战(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之后,它胜出并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自由主义者主张:不管是谁,每个人的内心体验都是重要的,都会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每个人都要被赋予自由表达的权力。
社会主义,伴随苏联老大的解体,由盛转衰。它的追随者认为,自由主义太注重个人感觉,而不顾他人的感受。社会主义并不鼓励自我探索,而是主张建立强而有力的集体制度。
进化人文主义,不认为“所有人的情感都重要”,他们认为有些人就是比另外的人强,应该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这一派的极端代表,就是纳粹。赫拉利,也提醒,别把进化人文主义与纳粹划等号,进化人文主义也有一定的道理,搞不好未来世界的指导思想就会是它。
无论如何,现在是自由主义的天下。政治上,尊重每一位选民的意见,所以你喜欢谁就选谁,聆听内心的声音。经济上,相信消费者永远是对的,强烈建议自由市场。道德上,感觉对了,不伤害他人就可以做。教育上,强调启发学生,而不是填鸭式灌输。艺术上,相信你认为美的,它就是美的。
插曲 | 看世界的新视角
以前,看待一战、二战、冷战,都是从国家政治、世界经济、意识形态来看,但是本部分结尾,从人文主义三派纷争,从“人文主义适应新科学”看待历史,为什么社会主义一度成为主流,马克思和列宁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自由主义能最终胜出?
马克思和列宁的成功,不是因为社会人文主义哲学优于宗教神学,而是因为马克思和列宁更努力理解当代的科技和经济现实。为了响应工业新社会的需求和希望,马克思和列宁研究蒸汽机如何运作、煤矿如何经营、铁路如何塑造经济,以及电力如何影响政治。马克思等人了解新的科技现实及人类的新体验,针对新问题,能提出切中要点的答案。
而到冷战之后,自由主义重新掌权,社会主义衰落,其实也是上述的原因。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坚守着马列的蒸汽时代构想,未能理解计算机和生物科技的力量。而相反,自由主义却在适应信息时代的新技术,这在很大程度导致了对苏联的冲击。如果马克思重回人世,他很可能会劝追随者,多花点时间研究互联网和人类基因组。
可以说,自由主义社会令你羡慕。自由主义现在大好,眼下也没有其他可行的替代选项,可是赫拉利却说,再往前,可能会出现新的后人文科技,它将从根本上颠覆人文主义。未来科技可以计算、设计个人的感觉,回过头发现个人根本就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于是自由主义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危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