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日学《坛经》的意义

今日学《坛经》的意义

作者: 朱红东 | 来源:发表于2022-04-24 06:22 被阅读0次

    一、人最难安心

    1、人之心,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烦恼,一念菩提。关键在于我们没有安顿好自己这颗心。

    2、人生在世不称意或如意,总是喜怒哀乐、爱爱恨恨。原来都是因为会不会合适的爱与恨。

    3、所以夫子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只有会合适的爱,才会有合适的恨。否则,恨之入骨或爱之切肤,过尤不及都不是仁。

    4、培养好我们的慧根,才能调适好我们的心与意之统一。这个一是道,绝不是心理学、头脑逻辑思维可以解决,只有静才可能生慧。

    二、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即转念,在今天,焦虑、忧郁盛行,西方心理学绝不可能根除中国人的这些心病,心病还需心药治。

    2、去读《坛经》,治我们的心灵。转念就是去小我,去私欲,去无我。今天机缘慢慢成熟,逼着我们每个人去老祖宗那里去汲取营养、开始论道,开始改变人生态度。

    3、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在积福德;与人分享,手留余香,是在积功德。昔日二祖慧可断臂求法,今天我们不必断臂,但是,也只有在痛苦中、绝望中,才有可能去修心。如此修心才是真正为自己安心,安心方能立命。

    4、此段公案正是说明自己安心的不易,需要有大善知识的开示,我们平时的焦虑纠结的,其实不是心,是念头、欲望、私心,杂念,只有彻底陷入困境绝望中,没法去想了,才能跳出小我,转识成智,去修心悟道。念不起,或起而不随,是为安。

    5、儒家更是讲只有止于至善,方能定;有定力,有目标、方向,才能静下来,如此心便安。不仅心安,还能慧生而大得。

    6、私心杂念由心起,般若智慧亦由心起。佛家说的更透彻,虽然念由心生,但千万别把念当作心的本源,念只是心之用,心之本不用安!心有两种用,一种用生杂念、妄念,起烦恼;一种用生智慧,起般若智,般若亦是心之用!

    三、人生就是一转念

    1、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烦恼,一念菩提,皆心心相印、同频共振,所以说,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纤毫不爽。

    2、但我们要明白,道家只是思维方式,是合道,但道家的目标是全身避害;佛家更如镜中花水中月,目标成佛,也只是了生死,是真实不虚,你我不可能脱离现实去修道问教!

    3、中国人只能是儒家,天下关怀,不离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有梦想有担当,止于至善,目标绝不能错。然后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方为妥善。

    4、所以全身里安不了心,有时候真的要舍身取义;佛家更安不了心。我们今天补上佛家这门课程,是为了受启发后把《传习录》中下卷修完。不读《坛经》可能读不懂《传习录》,阳明先生是儒家中的惠能。

    四、禅宗大纲

    1、十六字

    教外别传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2、解

    1)教外别传:汉传八大佛教,唯禅宗不依某本佛经做根据,来阐释佛的智慧,而是在各门派之外。

    2)不立文字:佛经应该有,但真理并不在佛经里,佛经亦只是登城楼的梯子,从此岸到彼岸的渡船而已。不执著于文字才能活学活用,得其真传。

    3)直指人心:道理懂了就是懂了,那是对我的启示,让我明白话里有话,透过现象见本质。

    4)见性成佛:那个性就是一,以不变应万变。入化境而见初心,从而事事直心是道场,简单不纠结,大气能包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五、什么是即心即佛

    1、成佛之标志是转识成智,即心即佛,即转念。我们平时所说的心,比如心情、心里难受,心想不通,这个心是假心,是念头,佛门称之为业识。业力造成的识,表现出来是期待、焦虑、不安、希望、恐惧,如《金刚经》言:不惊、不怖、不畏的惊、怖、畏。

    2、转(业)识成智(慧),儒道佛三家各有各的不同路径、即思维方式,亦叫不同法门。禅宗最直接,截断中流,当头棒喝,就一转念,直指人心。这种法门叫般若法门。

    3、我们不是学者,只为学以致用,禅宗更是实践的道路,每学一品,可直接与自己生活相结合,一定每每有收获,马上见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学《坛经》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nz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