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几年前流传的这句话,其实道出了很多人的认知真相:我们总对自己正在摄取的道理产生能力错觉——只不过是在脑海中草草地过了一遍概念,却以为已经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且能运用出来。
(一)从学生时代说起
暂且抛开那句话,在学生时代,你有没有遇到过下列问题:
考试前重复地翻阅课本,感觉看过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了,但真正到考试的时候发现很多东西无法回想起来。
做一道数学题,看了答案觉得自己懂了会了,其中解题的逻辑和运用的公式都记住了,可没过几天碰到同样的题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正确的解法。
以上的现象,认知心理学家找到了一个理论来解释:“能力错觉”。
“能力错觉”说的是,你以为你已经掌握了某种能力的方法,但实际上你只是简单的了解,完全没有内化这种能力,在真正需要使用的时候,无法有效使用出这种能力。
所以说,重复地、被动地翻阅课本,边看边认为这些知识都已掌握;在书本上不断勾画自己认为的重点,以为看了就能够理解得很透彻;不会的题看过答案后,便觉得自己理清了解题思路……种种伴有“能力错觉”的学习习惯,其实浪费了大量时间。
所以应试教育其实也有其独到的地方:让你大量背诵知识点,哪怕丝毫不培养你发散思维的能力。只要你背诵了,在碰到涉及这个知识点的题目时,就能想起来运用。
很多的“自我感动式学习”,就是不断地产生能力错觉的过程——我觉得我一直在看啊、我觉得我比别人花了更多时间啊、我觉得我应该全部都背了下来啊……其实只是大脑不断地在欺骗自己。
(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浅层次阅读习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量的爆炸,每个人在一天中都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在海量信息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进行浅层次的阅读,渐渐丧失了深入思考的能力。
以公众号为例。当你发现自己关注的公众号又出现了这么多小红点时,总会迫不及待地去一篇一篇看完,生怕漏掉重要信息。当把所有小红点全部点完时,心中有一种畅然感:又收获到了这么多信息。
但你刚刚看完的信息真的全部都是你的了吗?下次在阅读完一篇非虚拟类公众号后,你可以回想一下:我刚刚都收获了什么?
如果你没有刻意训练过自己的阅读习惯,你会发现,大部分内容自己几乎都想不起来了。
既然大部分内容都不记得,更不要谈深入地思考、发散性的拓展了。
(三)解决之道
第一步,最重要的一点:在不产生能力错觉的前提下掌握“能力错觉”这个概念。
然后,根据文章、知识点的难度和重要性,采用以下方法:
1.进行回想:在看完一段文字后,合上书本,回想刚刚的文字说了什么。认知科学家发现仅仅是通过简单的回想,其记忆效率也比重复地阅读高出很多倍。同样,在看完一道难题的答案后,如果你懒得自己在纸上在写一遍,也应该盖上答案从头回想解题思路。
2.进行思考:深入思考和发散思考都要。比如说学习到“能力错觉”这个理论,那么我们可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更多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我们的大脑还有没有别的欺骗我们的方式?
3.间隔性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间隔性地回顾复习。如果你早上学了一个知识点,晚上却一点也想不起来,那么能证明一件事——你是个正常人。我问过几个年纪前十的学霸,他们通常会在当天复习学过的课程,在做题之前也会再复习一遍。哪怕是这样,到了期末的时候依旧会发现大部分知识点想不起来。
结语:下次听到有人感叹:“我们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时,你应该想起,这个人对自己看过的道理产生了能力错觉。也只有当你发现这个人产生了能力错觉时,才能真正地证明你懂得了“能力错觉”。
最容易欺骗我们的,很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比如自己的大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