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复星国际2017年业绩

作者: b1726da507c7 | 来源:发表于2018-04-16 10:33 被阅读34次

没机会参加复星国际2017全年业绩发布会,但在网上看了全程的录播。

本文没有任何深度解读,因为能力有限,而且毕竟也都是公开信息。

就零散说说个人感兴趣的几个点。

1、复星究竟是做什么的?

发布会上先播了段视频,开头也自嘲了下,“搞投资、搞医药、搞地产,提起复星,你往往以为它是这样的”。接下去的段落,复星主要想给公众洗脑,说它是围绕“家庭”客户做生意的,“致力于全球家庭的幸福生活”

我相信许多人对这个是不感冒、不买账的。但要知道,一个概念,只要反复地说,就很可能会“成真”。有愿景总比没有好。

从视频讲的故事而言,复星确实围绕了“家庭”的完整生命周期做了比较多的布局——尽管看起来还是有点碎片拼接的感觉。

希望有朝一日,当人们提起复星,会联想到它是家庭幸福生活的供应商,那就真的成功了。但当前显然没有,大部分人还是将复星看作一个投资集团,一个资本玩家,所以它才需要反复地去宣讲,去解释自己。

翻看复星历年的年报,会发现它的战略一直在调整,有延续,但未能做到始终如一。复星究竟是做什么的?这个最本质的问题,实际也是负面影响股价表现的根源。

对这个话题,我当前持中性的谨慎观望态度。当然我是期待它能成功的。

2、关于2017年财报亮点

收入增长19%,归母净利润增长28%,债务杠杆降低(评级上升),整体都是很不错的数据。

我关心的调整后每股净资产,33.28港元,同口径的话,这个数字2016年底是26.01港元,2017年中是30.23港元,增长速度令人满意。

(调整后净资产= 本集团已上市公司市值+未上市公司按最近交易法或可比公司法计算的公允价值- 集团层面的净债)

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把复星国际看作一只封闭式投资基金,因为它持有很多盈利资产,却无法立即套现。假如按此设想,那么它的“净值”大致就是33.28港元,当前市场交易的价格只有五折多。而当年折价封基后来怎么样大家都知道了。

值得一提的是,复星并不总是折价这么高。这两三年一直在快速成长,股价却甚至还未回到2015年中的水平。

分红率从16%提升至20%,对一个仍在成长中的杠杆并不低的企业,我个人对此表示满意,维持即可。

3、关于C端运营能力

既然复星大力鼓吹“C2M”,那就要聚合C端,并真正运营起来。

汪群斌称复星C2M生态已覆盖>3500万家庭客户。我对此深表怀疑。因为并没有提供统计口径(只说是ESRI数据),每期公布理论上都可以看心情、视需要往上加;实际上如此复杂的业务也很难设计出一个好的统计口径。

除了可能共享一些客户资源,我当前看不出复星C端运营的任何能力。因为复星在C端的感知是很弱的。我作为客户的话,感受不到是复星所服务的一个家庭。

开个玩笑,我买过青岛啤酒,是不是也被统计进复星服务的家庭客户?

再说了,复星涉及那么多家公司,占的股份有大有小,你凭什么说都是你的客户?

比如宝宝树,王怀南也是复星合伙人了,但我认真查了下,根本搞不清复星持有多少比例股份。你说宝宝树算复星旗下?我觉得是有一些疑问的。不过,我也理解,显然复星未来的目标是要将宝宝树吸收控股。

所以,C端运营能力?反正你说怎样就怎样吧。还早。

4、“有叻”能成功吗?

首先,“有叻”是个很怪的名字。

其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和管理层的一些沟通说明,现在我也认为这个名字起什么样确实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它的内涵,能不能成功关键看做的如何。就目前来看,还基本啥都看不出来。但想法是挺好的,方向是对的。

这个项目据说是一个90后团队打造的,我们确实不好轻易论断……毕竟他们是未来。可是他们也还不是消费主力和复星的核心客户吧?

“有叻”家庭会员目标是要打通M端,提升客户满意度。但在我看来,更需要通过这么一个平台,汇聚运营好C端,打造一个类似复星会员的东西。我甚至觉得复星应该去学习借鉴网易严选和小米的米家有品,但更多可能只是我一厢情愿。

虽然我们总提“互联网+”,但传统企业是很难有互联网基因的,很容易做出不伦不类的东西来。强大如万达,甚至融入百度和腾讯的资本,做出来的电商平台——飞凡,到现在也难言成功,一直在挣扎。

在有叻做出真正的成绩出来之前,我恐怕会一直保持谨慎悲观。

5、关于未来科技投入

复星未来三年要在科创上投200亿,未来十年投1000亿。并且要求底下的企业都按利润的一定比重投资于科技。

突然变得如此热衷科技。也许蹭蹭概念比较好玩资本游戏?

当然郭广昌本人的发言表态也不无道理,他说,“今天,科技变成一个产业化的过程大大缩短,一个没有科技引领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

确实,这个时代不同于巴菲特成长起来的那个时代。何况巴菲特都在投苹果了——因为苹果已经变成消费品产业而非简单的科技产业。

加大科技投入,好像是对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会颠覆很多传统商业。

问题在于怎么投法,投什么项目、值不值得投?能够介入多深?

听说阿里巴巴的钉钉,原型最初就是给复星内部办公开发的应用。嗯,这样看来复星内部对信息化的理解应该是OK的。

而至于医药产业,投入科技研发当然是重中之重。

6、关于全球化布局

深耕葡语区,深耕法语区,深耕非洲,深耕亚非拉……感觉复星到处都要深耕。这种步伐和布局,看似宏大,但真的管用吗?

“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的战略提了很久了,这个概念好懂,也值得看好。最近又提出“中国资源嫁接全球动力”,啥意思?开始输出产品、技术、品牌了。举的案例是非洲抗疟疾药物。

郭同学的一封信里,已经直接写成“中国与全球双向驱动”了。

讲道理,只要能盈利,都是好资产。然而,复星确实具备这么强大的管理能力吗?优秀的企业,如招商银行在香港永隆买了教训,中国平安在比利时富通栽了跟斗,为啥就复星好像从来都一帆风顺?可以适当怀疑一下。

全球化,很难说究竟是多元分散了风险,还是世界变平之后更多地参与到世界各地的动荡之中。不见得不好,但至少也没啥值得高兴的。

7、关于“赋能增值”

这个是我关注的事情。这两年一直听复星说有颗产业运营的心。

发布会材料写了三个案例,汪群斌都没细讲。

(1)禅城医院+爱必侬

我查了下,大概是这样的——

11月24日,伴随着恩平温泉欢乐节的盛大开幕,上海复星爱必侬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必侬”)与佛山禅城中心医院(以下简称“禅城医院”)达成合作,开启“医疗养生+旅游”的C2M创新模式。

作为复星健康与快乐板块两大卓越品牌,爱必侬与禅城医院此次携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进一步推动复星“健康+快乐”产业升级闭环,并通过产品及营销整合打造出康养理疗一体化旅游度假目的地。这是依托对消费者需求深入挖掘和市场的深入洞察,以C2M(Customer to Maker)的方式连接提升产品力,成为C2M的又一典型范例。

说白了,就是弄了个养生温泉项目。当然没啥不好的。只是也没啥好特别骄傲的。

(2)复星联合健康险+和睦家

大致就是提供给和睦家客户的专属健康险。医疗和健康险这两个领域,本身就有比较好的交叉互动,整合是应该的、必须的,当然很好。

不过鉴于和睦家覆盖的区域和复星联合健康险的规模,估计还是个体量并不大的案例。

(3)IDERA+Club Med+星益健康

复星宣布旗下星益健康、复星旅游文化集团与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联合打造全面健康筛查与家庭度假一体化医疗旅游产品,将日本北海道小樽市立医院的精密体检套餐整合进佐幌Club Med度假体验,进一步推动了复星“健康+快乐”产业升级闭环。

那IDERA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复星在日本的子公司,一个房地产投资管理平台。

我翻译下,这个案例大致就是:用地产投资平台搞个项目,给Club Med经营搞旅游,在里头引入健康管理体验套餐。

这些案例其实都是锦上添花的类型。我们更希望看的是中坚实力。也就是到底你投资后项目能否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至少从Club Med和Fidelidade上,我是能比较清晰地看出复星的投后管理模式和能力的。

逻辑也很清楚,中国市场大嘛,中国增长高嘛,把相关资源打通了就都好了。Club Med,就是开店、引流、拉投资搞轻资产。Fidelidade,就是提高运作效率,重新梳理资产配置。

8、关于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2018年1月1日开始执行第9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王灿同学的表述已经比较到位了——

新准则实施后,一般情况下,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将直接计入利润表。这将增加未来利润的波动性,但好处是,金融资产的增值也将及时计入利润表并得以反映。这样大家应该更关注复星国际的利润表,而少一点关注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

复星的财务表现,今后,牛市更牛,熊市更熊,大概就这个意思。当然以复星的财技,想必也是有些手段可以平滑过渡。毕竟真的太复杂了啊,外人看不透,你们好包装。

9、关于三大板块增长

健康板块增长32.1%,是增速最快的板块,主要贡献来自复星医药。

快乐板块增长6.1%,但号称Club Med和豫园增长都很好,主要是三亚亚特兰蒂斯一次性费用计入。亚特兰蒂斯2月试营业,2018年应该会有不错的业绩表现。

富足板块中:保险及金融增长59.9%,听下来主要是Fidelidade和BCP的贡献;投资业务增长22.9%,南钢周期反转,IronShore也在2017年套现;蜂巢地产仅增长4.6%,预计2018年随着几个商业的开业应会有明显改善。

再吐槽一下,三大板块的划分,对外部投资者来讲也是很不清晰的,尽管复星一直在这方面不断地尝试沟通。没办法,太复杂了呗。另外像Silver Cross之类放到健康板块的,我是感到有所困惑的。

10、关于复星的财务杠杆

复星过去五年的财务杠杆持续优化,净债务比率从86.0%逐年降低到49.7%。境内、境外债务大致各半。(净债务比率=净债务/股东权益,净债务=总债务-现金及银行结余及定期存款)

评级上升当然和债务是有关的。问题是,火山哥也一直表示,管理层比较舒服的净债务比率是60%左右——也就是说2016年底的水平。那是否意味着,2017年债务降低,并不完全是复星的主动为之?也许只是出售Ironshore后的短期流动性提升吧?

复星国际的评级也仅仅是从负面调整到了稳定,并没有表现给投资者多强的信心。假如后续净债务比率回到60%,评级还保得住吗?

11、关于复星旅文

3月22日,第18届中国文旅全球论坛在三亚举办。论坛上,复星正式发布复星旅游文化集团品牌“复星旅文”,英文名称为FOLIDAY(Fosun Holiday 的缩写) 。复星旅文专场发布活动是第18届中国文旅全球论坛的内容之一,参会的众多嘉宾见证了品牌发布仪式。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强调,复星旅游文化集团的成立是复星C2M全球家庭幸福生态战略的成果之一,我们将致力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升级,为全球家庭客户提供更好的休闲度假体验。

人家都是说“文旅”,不懂为什么复星偏偏要说“旅文”。也许是强调旅游在前的更核心位置?

复星旅文的分拆上市,将会是我对复星最期待的事情之一。这才叫真的叫整合啊,整在一起,合在一起,顺便干脆上市,大家就一目了然。

Club Med、豫园、三亚亚特兰蒂斯、爱必侬……未来再做一些拓展或兼并,会是很有吸引力的资产,能够让市场更好认识到复星国际的价值。

12、关于复星的保险资产

正如我在《复星国际披露的一些资产细节(2017H1)》就吐槽过的,复星的保险基本靠葡萄牙忠诚保险,它的可投资资产占复星整体保险板块的比例高达93.6%!所以讨论复星的保险,我们基本上看Fidelidade就够了。

Fidelidade的2017年资产成本从1.0%下降到0.8%,投资收益率从3.2%进一步上升到3.6%,这利差妥妥地往上涨啊。

这么快的增长可否持续?我个人中性偏乐观,毕竟3.6%的投资收益率跟国内险企比仍有一些些空间。这几年葡萄牙的经济复苏在欧洲算还可以,而收益率本身投资到发展中国家来当然更高。

13、关于复星国际的估值问题

复星的估值一直升不上去,我认为核心原因还是业务太复杂。一来综合企业估值低,二来产业太多人家担心你管不来,第三外围的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确实纷纷表示看不透。

郭同学说,复星不是追求多元化,而是未来的产品、产业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所以关键做C2M。然而这种说辞我并不是太买账。从复星投的项目上看,本质上还是比较像一个投机者,以及一个资本玩家,否则你不至于搞这么多项目,而应该更聚焦。

有人提议复星应该多分红,股价才能涨上去。我并不太认同。复星还在成长,多分红必然又去多融资,何必啊。如果资金留存在上市公司内部可以创造更高的效益,那当然是再投资。所以适当分红即可。

当然,我认为管理层是应该给出一个明确的分红指引,每年现金分红不低于净利润多少比例这样。

我并不指望复星估值提高多少,一跃成为大牛股。假如市场因为信息不够对称持续地看低它,那么它只需潜心经营,通过增值,就可以让我们股东持续获得满意的回报。假如市场回过头来追捧它,我们就遇到所谓的“戴维斯双击”。所以关键还在于这家企业的经营本身,是否能持续盈利和成长。

那么,如何能让市场提高对复星的估值呢?评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公司业务和资产的进一步透明。

比如复星旅文未来如若上市就是很好的一个范例。最好,复星就把旗下健康、快乐、富足三大板块尽量都分拆上市咯,我们就好估值了。


最后唠叨一句。有人觉得复星太烂了,就是不涨。事实是:复星国际2018年以来上涨了2.7%,过去一年时间上涨了55.3%,过去五年上涨了222.4%(年化复利26.4%)。而过去五年,恒生指数总共只上涨了39.4%。反正我是觉得还凑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读复星国际2017年业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ps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