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前夕,灯火通明,你捧着历史或政治书,一字一句地背,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将知识灌入脑海。甚至有些同学在考试前还在争分夺秒地翻阅书籍,直到进入考场的最后一刻。这种突击学习的方式,或许能让你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你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些知识呢?
一、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早在1885年就开始研究人类的遗忘规律,他发现了那条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学习新知识后,遗忘会迅速发生,且初期的遗忘速度非常快,然后逐渐减慢。我们通常在48小时内就会遗忘约70%的新知识。因此,突击学习的后果往往是学得快,忘得也快。你可能在短时间内记住了大量内容,但这些知识并没有真正扎根于你的大脑中。
二、反遗忘曲线与巴拉德效应
然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挑战了遗忘曲线的绝对性,那就是巴拉德效应。巴拉德是一位英语老师,他进行了一个实验:让学生阅读一首诗并尽量背诵,然后在两天后进行默写测试。在这期间,学生没有进行过任何复习。根据遗忘曲线,我们可能会预测学生的成绩会不太理想。但结果恰恰相反,学生的平均成绩反而提高了10%。
这是为什么呢?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个解释:记忆实际上包括存储记忆和提取记忆两部分。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知识时,它会被存储在大脑中,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但为什么我们还会忘记呢?问题出在提取记忆上。提取强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导致我们无法回忆起存储的知识。然而,每次提取记忆都会增加提取强度,使记忆更加深刻。巴拉德效应正是因为初次测试加强了学生的提取记忆,使得他们在两天后的测试中能够更好地回忆起之前的内容。
三、如何有效利用巴拉德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巴拉德效应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天天复习,而是故意将知识放置一段时间,等待提取强度减弱后再进行复习。这种方式类似于间隔重复法,通过在不同时间间隔进行复习,可以加深记忆并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设置时间间隔并制造“有利的困难”来加深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等待几天再进行总结和复述;在学习新技能时可以分阶段进行并在每个阶段之间留出一些时间进行巩固和反思;在准备考试时可以采取分散式复习策略而不是集中在考试前几天进行突击复习等等。
四、间隔效应的两个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一:碎片化的知识
以背单词为例。以前,我们可能会把100个单词平均分到5天里背,每天20个。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背到第5天时,第1天的单词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种平均分配时间的方法,其实并不利于长期记忆。
那么,间隔效应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每天重复背诵,而是要隔开一段时间再复习。这样做的好处是,每次复习时都需要重新提取记忆,而这个过程会加强记忆的稳定性。
当然,设置时间间隔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有研究表明,第一次复习应该在学习后的第一天进行,然后逐渐拉长复习的间隔时间,比如一周后再复习一次,然后是一个月后。这样安排复习时间,可以让记忆更加牢固。
除了背单词,间隔效应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无论是历史、地理还是科学公式,都可以通过设置时间间隔来提高记忆效果。而且,现在有很多软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管理复习时间间隔,比如百词斩、Anki、SuperMemo等。这些软件会根据我们的记忆情况自动调整复习时间间隔,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应用场景二:考试前的复习
很多同学在期末复习时都会纠结于一个问题:是应该一门一门地复习,还是应该每天安排几门科目轮流复习?其实,根据间隔效应的原理,每天安排几门科目轮流复习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在不同学科之间转换时需要提取记忆,而这个过程会增强记忆的稳定性。具体的考前复习间隔应该如何设置,2008年,心理学家哈罗德组织过一项大型研究,针对这个疑问给出比较合理的答案。具体见下图。

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间隔效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并不是说只要设置了时间间隔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我们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来调整复习计划。比如,如果感觉自己对某门科目掌握得不够扎实,就可以适当增加复习的次数和时间。
总之,间隔效应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习策略。通过合理地设置时间间隔,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记住那些碎片化的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不妨在下次学习时尝试一下这种方法吧!
五、教学感悟:间隔效应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
从上述关于间隔效应在日常学习中的应用中,我得到了两点教学感悟。
首先,注重碎片化知识的有序重组。在面对碎片化知识时,学生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容易陷入机械记忆的误区。然而,通过间隔效应的应用,我们可以有序地重组这些碎片化知识,设置合理的复习间隔,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鼓励学生们使用记忆卡片或专门的复习软件,将知识点分散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进行复习,这样不仅能避免遗忘曲线带来的记忆衰退,还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回忆与巩固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其次,安排交叉学科的协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许多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一门科目接着一门科目进行,但这种方法往往容易导致思维僵化和记忆疲劳。间隔效应启示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们进行交叉学科的协同复习。通过在不同学科之间灵活切换,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转换时的记忆提取过程,增强记忆的稳定性。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碰撞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