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沟通视窗?
为什么我们常说“理解万岁”呢?因为真正的理解很稀缺很珍贵,不能互相理解是常态。
那为什么很难互相理解呢?因为彼此的沟通放在四个窗格里,我们可能都不自知,都在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彼此劳民伤财的沟通着,然后痛苦万状的感叹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那现在就先踩在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的肩膀上,享用一下他们的科研成果,看看什么是沟通四象限:
◆公开象限:就是“我知、你也知”的信息。例如姓名、性别,这两个信息,不出意外的话,所看所见即所知即事实。
◆盲点象限:就是“我不知、你知”的信息。比如自己的某些缺点,贼拉粗心,自己意识不到,但是别人能够看到的缺点。比如自己的某些优点,贼拉先天下之忧而忧,自己意识不到,但是别人能够看到的优点。
◆隐私象限:就是“我知、你不知”的信息。比如暗恋谁,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再比如想造反,自己知道,皇帝不知道。
◆潜能象限:就是“我不知,你也不知”的信息。比如没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居然能统领几十万人,别人也没觉得你能有统领几十万人的那一天。
二、那什么是盲点象限下之“知识的诅咒”呢?
通常大家交流受挫时都会有种感慨,“怎么那么明显的事儿,你还弄不明白?我说的不是很清楚了么?”
啊,这是被知识诅咒了。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再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了。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的沟通哇。
20180414樊登-知识的诅咒
这让我想起我的学生生涯,老师有时会说,”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东西你都不会?”当时我很羞愧,现在想想,老师被诅咒了,应该他很羞愧才对吧。
“知识的诅咒”在盲点象限里,也会经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的沟通过程中。因为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懂一些别人还不太懂的内容,因为分工不同啊、因为阶段不同啊、因为特长优势不同啊,等等等等。当我们把我们知道的信息传递给别人、又没有“知识的诅咒”这根弦儿时,就很容易落到“我觉得很简单、已经很明白了,你怎么还不清楚呢?”
这让我一下想起了地下停车场。以前有种提法叫“界面不友好”,第一次到停车场的人,停下了车应该怎么找到电梯?如果是不友好的界面,那你就到处找吧,找到电梯口才能看到羞涩的几个字“电梯间”,这就是被诅咒的知识;如果是友好的界面,就会不厌其烦的看到各种箭头、指示牌,一步一步的稳稳的把人指引到电梯的跟前,这就是破解了“知识的诅咒”。
所以,我们选择“知识的诅咒”这个专题来进行演练和探讨。因为这在生活中实在是太常见了。
三、如何破除“知识的诅咒”?
首先从心态上把自己清零,把对方也清零,就当在沟通的对方是名小学生。在传输信息的时候,用最直接、质朴的话语和方式把信息传递出来。当然,如果需要概念搞搞高大上,那是另一回事。
白居易不就是把村妇农夫作为听诗的测试对象么?村妇农夫都能听得懂的诗,那就没什么人会听不懂。这样的诗,村妇农夫能不能体会到意境暂不说,最起码没有被诅咒,没有形成白居易自嗨的局面。
从方法上,用渡边君五步法就能从方法论上破除知识的诅咒,只要能真正的应用起来。
第一步,用白居易对村妇农夫作诗的朴素画风来交流;
第二步,沟通完了之后,请对方复述一遍;
第三步,说明一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第四步,往前多想一步,请对方说说看,这过程中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又打算如何应对?
第五步,做个假设,如果不是被要求这么做,而是自己要做这件事,会怎么去做?
通过这五个步骤,双方交流的信息可谓翻过去转过来,方方面面都沟通到了,能实现双方从意图、到步骤、到效果的共识了。
对五步沟通方法论的理论是认同的,下一步觉得难度就在于,实际应用中能否真正的改变以往的“看我的眼色行事”的沟通习惯,来个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360度沟通?
这就是知行合一践行所要面临的问题了。
沟通始终是很紧要的问题,了解到“知识的诅咒”首先的价值是觉察到它的存在,觉察到很多时候沟通不通畅有自己很大的原因,不能动辄责怪他人怎么没长眼力见儿、能看着自己的眼色行事。殊不知,陷入“知识的诅咒”而不自知,是最大的诅咒哇。
破除这道诅咒,那就渡边君上身、翻来覆去的沟通吧!
把不对称的信息,对称起来!欢迎关注简书,
欢迎关注微信号qiqianna7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