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未出现前,佛教长期担任心理治疗的角色,其中《金刚经》、《心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心经》在人们苦恼的时候,只要念诵,内心便会平静。
为什么《心经》具备如此强大的心理治疗功能呢?
先来诵读《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从五个方面进行心理治疗:
1
认识自己
佛法解决的是生命问题,心理治疗的功能来自正念。而般若便是最高的正念,《六祖坛经》中称之“无念”。
生命存在两种状态:明和无明。
众生处于无明,无明带来迷惑和烦恼。而明则是人内心的一盏心灯,未被点燃时,整个生命处于昏暗中,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这便是人烦恼的根源。而这正是佛教要解决的问题。
禅宗讲:“明心见性”,就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2
保持距离
我们戴着业力构成的有色眼镜认识世界,对世界的好恶判断以自身的认识为标准。
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客观事实,我们的烦恼来自对自身的错误认定。
面对自己的观念,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当与一个观念紧紧捆绑时,便无法接受质疑,烦恼增加,痛苦便没有尽头。
我们应该知晓,情绪并不是你,它只是和你有一定的关系。不良情绪来源于内心错误的观念,需要对其进行观察,与其保持距离。若缺乏般若的观照,情绪就会征服你,让你成为它的奴隶。
3
轮回之河
轮回是一种生命现象,代表着心灵中的一种低级的重复,轮回来自我们内心,渴求和执著推动者轮回。
佛法不认同神决定命运,佛法对世界的解释是因缘因果,核心是“业”。业是行为、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思想的行为就是每天起心动念。
我们每天的想法和做法,构成了生命之河的水源,我们的起心动念来源于业,我们在这条河流中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4
直面现实
无明是一种强大的蒙昧力量,遮住了人们的双眼,令其看不清自己的生命,催促着自己,不断地向外追逐,不断地逐名、逐利。
在追逐中,千方百计逃避恐惧,躲避痛苦。却从未思考过,如何从根源上解决。
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我们不安的到底是什么?当向内审视时,会发现根本找不到,为何?因为佛法的禅修,帮助我们直面内心的情绪和纠结。
学佛的过程是点亮心灯的过程,人人皆有佛性,“佛”意为觉,佛性即觉悟本性,这种本性就是清净,修行认到觉悟的本性,就可以迈向成佛。
5
自我治疗
每个生命都可以自我拯救!佛法说:“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治疗师。”
佛陀出世的意义在于将佛教真理开显给众生,为众生提供普世的智慧和道德。
不学佛,不能找到了解生命是方式。《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里的“大事因缘”就是引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众生皆可修行,佛的智慧就在众生心头。众生通过修行走向觉悟,所有问题都将不药而愈,所有问题都将在迎刃而解。
更多佛学知识,欢迎关注塔下禅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