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有代表建议立法确定女职工生理假:月休1-2天。
支持者很多。
作为女性,投完支持票的同时,我依然理性地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
女性生理假的实行,是对女性的关心照顾,
但也会因此带来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所以,今天咱就来说说男人女人分工这件事儿。
彼得·布劳在《不平等与异质性》中讲到:
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是两种重要的社会分化形式。
中国传统观念里,男耕女织其乐融融。
男人们修筑了万里长城和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女人们织出了美丽的丝绸。
男人在外面干重活粗活养家糊口,女人在家干细活杂活养儿育女。
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方式,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我们的思想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呼声响起。
六七十年代“铁姑娘”成为男女平等的一个新标志。
女人们开始走上前台在公共劳动中发挥着特有的贡献。
在某种程度上,女人慢慢承担起了与男人一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不自觉地承担起了家庭事业中的双重角色。
于是,许多女人硬生生地磨成了女汉子。
而那些老公出差在外、老人不在身边的女人,更是活脱脱的女超人。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妇女解放有两个前提:
一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之中,
二是家务劳动和儿童养育的社会化。
今年两会有议案提出: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这一提案赢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相信国家会在妇女解放与儿童养育等方面不断地完善与进步,
为女性更好地贡献社会实现价值提供条件。
妇女解放,第一前提的基本实现与第二前提的有待完善,
让男主外女主内外成为普遍现象。
作为女人,不仅要像男人一样把工作做好,
出得了差跑得了腿,下得了车间上得了螺丝;
八小时职业女性之外,还要脱下工作装换上围裙,照料家务、养儿育女。
女人在家务劳动中更有先天优势,每个女人都像训练有素的理家能手。
但有时,我们不能忽视那些背奶上班的妈妈、那些把孩子固定在车座上的妈妈、只能扔下生病的孩子开会的妈妈、那些亲一下睡梦中的孩子赶坐班车的妈妈、那些赶去上班对磨蹭的孩子失去耐心的妈妈……
女儿绘画书里形象地描绘这样的妈妈为:八爪鱼妈妈。
能文能武、能上能下、能严会玩,
搞得定卫生洗得了衣服做得了饭菜哄得了孩睡的妈妈。
男人总是不理解为什么女人对孩子有那么多的焦虑?
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让女人七十二变?
女人也有搞不懂的地方:她不明白为什么男人眼里看不到家务,为什么男人对孩子的反应如此迟钝,为什么陪孩子玩的办法只有动画游戏?
难道男人比女人更有耐心?
或许,在原始社会,在外狩猎的男人为等待猎物,
有时等一天也未必有一只兔子经过一只鱼儿上钩。
在左等右等里,男人的耐心越来越强。
而女人,需要织布做衣。吱悠悠的织布声,连贯得就像首曲儿。
织布的同时你要考虑着锅里的饭菜、睡着的婴儿。
眼里到处都是活,有活在心里,手头上便慢不下来。
于是,慢慢地,女人动作麻利了,脾气也着急起来。
当然,这只是自己的头脑风暴,并无科学根据。
近几年,暖男风刮得女人们心里热乎乎的。
习大大携彭麻麻外出交流的照片,一度受到时尚界追捧。
男人们在经营事业的同时,给予了女人多一些的理解与照顾。
《爸爸去哪儿?》更是真人秀了一把男人的养儿育女。
女人也能理解男人的不易。男人难,男儿有泪不轻掸。
生活的压力、角色的职责,赋予了男人不一般的压力。
性别的不同,也使得男人在压力面前选择沉默,不能像女人一样发泄唠叨。传统的观念依然给男人束上了金箍棒。
养家糊口,男人比女人更有优势,相应地压力也更大。
生完孩子的女人大多做事麻利,起床收拾自己和孩子、吃饭喂完孩子和自己,打扫卫生陪孩子、哄睡孩子和自己。可以在相似的时间里完成两个人的工作量。
所以,养儿育女,女人有天生的优势;
在养家糊口方面,男人更胜一筹。
近几年,也出现女人向传统性别角色回归的潮流,
找回“女人味””做女人“的声音响起。
紧张爆棚的女人们,偶尔也会做一下小女人的梦。
有时会调侃,不如让女人回归家庭,男人负责工作赚钱,
就业岗位多了,男人也可以拿到双倍工资来养家。
梦醒后,回到现实。社会由每个家庭组成,
家庭中的男女只有相互理解与沟通,各自发挥优势,
少一些抱怨与指责,多一些体谅与关心,
才能在锅碗瓢盆中奏出和谐音符。
老天赋予了男女不同的性别,
传统赋予了男女不同的分工。
男主外女主内依然很流行。
但,老天也赋予了男人女人理解宽容、共同爱巢的能力。
不如,我们来个约定:
我陪你养家糊口,你陪我养儿育女。
可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