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雷公山

作者: 雨如酥 | 来源:发表于2017-08-03 16:52 被阅读249次

    雷公山,对于我这样一个出生在湘中丘陵的人来说,是神秘而充满巨大诱惑力的。从出生到大学毕业,面对的都是矮矮的小山,有树的不多,大多都是光秃秃的山丘,有些开辟成田土,有些甚至茅草丛生。我在凯里曾碰到一个陕西的游客,他感叹黔东南的美景之余,说他那边难得见到一座山,只要有个小山坡,都会建成一个公园。相比之下,在黔东南生活真是太幸福了,每天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仰望着蓝天白云,呼吸着清新空气。毕业之后,我四处漂泊,岳阳、无锡、镇江等城市都留下了我艰难求生的脚印,这些地方,更加看不到山,看到的只是一栋一栋的房屋,路边那点点绿色没办法吸收路上的灰尘和汽车的尾气。后来求学桂林,算是有山了,但那哪能算山呢?就是一个个大的山的盆景。来凯里后,有青黛色的山能进入眼帘,可不能走进看,因上面几乎都是灌木丛和草皮,很少有大树,凯里都是石山,薄薄的土层生长不出高大的树木的。去年,我荣幸地被派到雷山挂职,与雷公山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曾多次深入雷公山腹地的村落,也曾到过雷公山顶,看过云海、观过日出、感受过云雾包裹、体验过阴晴变化。每一次经历都会增加我想揭开雷公山神秘面纱的欲望。

    机会终于来了,2016年8月中旬,当得知雷山县国土局和省地矿局101地质队联合开展雷公山旅游普查的消息之后,我迫切地向潘社莲局长请缨,潘局长很爽快地答应,一切进行得很顺利,9月6号到10号,我们“雷公山——雷公坪旅游资源普查队”一行28人深入雷公山腹地,圆满完成了一次徒步穿越雷公山的探险之旅、探秘之旅。我个人也完成了人生一大壮举——徒步穿越雷公山。

    9月6日早上7点半,我们普查队一行,分乘四辆车,从雷山县城出发,开往雷公山顶。这是个很好的天气,天气晴朗、晨光熹微。金州说,早点可以去山顶看日出。多么大的诱惑,多么美的画面,在车上,我开始想象在山顶看日出的那美好的情景,想象那旭日东升、万峰金红的画面,想着想着,嘴角都是翘的,一路上的美景也没心思欣赏,乌东金黄的梯田只是隔着车窗望望,来不及让车停下来拍张照,恨不能飞到雷公山顶。但我知道,在雷公山顶看到日出,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雷公山气候独特,晴雨变化莫测,阴天较多,据说,每年有雾的天气都会达到300天以上,况且,雷公山因山体庞大,一山的气候变化无常,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去年九月中旬,我曾陪几个专家到乌东、格头,那时,格头的路还在整修,到往榕江和格头分路的三岔路口时,顿时天气骤冷、云雾弥漫,能见度不到5米,车辆缓慢行进,待三四公里之后,前方路又清晰起来,伴随着淙淙的溪水,到了格头,进寨时,引人注意的是进寨处的一棵秃杉。这棵树大概三人合抱,二十多米高,树桠像伞骨架一样分散在四周,活脱脱一把巨型雨伞,为当地人遮风避雨,被村民视为神树。当地苗民说,五百年前,老祖宗迁来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存在。秃杉,苗名叫豆机欧。传说格头苗民刚迁来时,直接以千年秃杉四面伸展的枝丫搭建房屋居住。弯下的树桠苗语称为“甘丢”,汉字记录就是“格头”。今年五月,我在乌东调研时,因那天在乌东天气晴朗,于是我提出到雷公山顶去看看的想法,可是,等我们到山顶时,完全是被浓雾笼罩,辨不清方向,气温也猛然下降,冷索索的,于是匆匆下山。我们这次能否有幸看到日出,我心里真没底,心里不断地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徘徊。据说,在雷公山顶还可以看到佛光,雨后初晴之际,水雾蒸腾,云涛翻涌,气势滂沱,有时,可看到五彩缤纷的佛光。那该是如何壮观的景象呀!佛光与彩虹之间是否有联系,原理是否相同?神秘的雷公山,对我的诱惑太大了。

    想着想着,8点刚过,我们来到了山顶。虽然没看到壮观的日出景象,清爽透明的天空还是令我很满意的,没有前次来的那样多雾,也没上次来的那么阴冷,气温与下面差不多,太阳虽被云遮住,但还是遮不住,有点像夏天女孩的超短裙,春光隐隐约约地外泄出来。极目远眺,可遥望贵阳的图云关和凯里的香炉山,足下群山叠嶂,沟壑纵横,云涛翻涌。这次来,看到许多燕子,密密麻麻的,上下翻飞,据当地向导和雷山队员们说,这也是罕见,雷公山顶连鸟都看不到,何况有这么多的燕子,成千上万只,燕子是吉祥鸟,是欢迎我们的,我们这次普查工作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我心里想。

    半小时的安全培训之后,我和省地矿局欧德琳主任来到最高顶。山顶是一个平台,山顶有一碑,上刻着王朝文老省长的题词“雷公山最高处”,旁边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是护林员的住所和瞭望台。还有这座电视调频转播台,高61米,覆盖黔、湘、桂三省的65县市。据说在雷公山主峰南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天然水塘即仙女池,面积约300平方米,其水一日三色,蓝绿或黄或黑,三色互变,奇幻无穷;绿树倒映其中,景色迷人,传说为仙女沐浴的地方。这次恐怕看不到仙女池,只能看看望天井。

    望天井,说它是井,其实是个小水坑,周长不到一米,没任何的标志,周围草还盖了些,没有提示,也许会忽视。我觉得可以在此立个碑,上书“望天井”,也算以一个景点,实在难得,说明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桂林尧山上也有一个泉,被称为天赐圣泉,用石头围起来,做成了一个景点,十年前,我求学桂林时,曾两次徒步到尧山山顶,第一次天赐圣泉还是没修饰的,第二次去则大有改观,山顶的建筑也在不断增修。当然桂林尧山的天赐圣泉是常年流动的,雷公山的望天井是不向外流动,水深不过膝。其原因也许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坑,因常年云雾缭绕带来的水分涵养不涸。但如果这样跟人解释,则是多么无趣,于是关于井的成因传说就有多种,总起来有五种:一是修狃脚印说。在开天辟地之时,姜央驱赶着修狃到南方耕耘大地时,修狃踩出来的;二是杨大六马刨成说。张秀眉起义末期,杨大六到山顶安营扎寨观察敌情,骑马四处寻找水源,马知人心,直奔山顶起蹄刨成。三是仙女落脚说,仙女下凡到雷公山南边仙女塘洗澡时,在此多次落脚着地形成。四是磨石落地砸成说,苗族迁徙到雷公山居住后,有一个名叫务榜的祖母生一男一女两个小孩长大成人后,由于附近人烟稀少,婚配难寻。为了繁衍后代,条榜提出一个办法,叫兄妹俩每人扛一面磨石到最高山顶上,合在一起滚下来。兄妹照办,果然两面磨石滚到山脚后合并在一起。条榜根据神的旨意媒令兄妹合成伉俪,在雷公山上繁衍后代,得以后来人丁兴旺。由此,井是兄妹俩扛磨石到山顶时,从肩膀放击地面而成。五是穴眼说。清军捉到张秀眉、杨大六施以酷刑,他们在临刑时说成鬼以后还要回到雷公山投胎成人造反。清廷信以为真,认为雷公山真有龙神护佑苗族。为防止后有张秀眉、杨大六式的反清英雄再度出现,对雷公山实行点“天灯”断“龙脉”法术以绝后患,是为清军断龙脉的穴眼。诸多说法,给神秘的雷公山更增添了神话色彩。与欧主任在此拍几张照片之后,于是下去与大部队汇合,准备普查。

    上午9点,普查开始,向导带大家顺公路下去不到50米就进入了丛林。我们开始徒步的这座山,叫黄羊山,是雷公山的主峰,海拔达2178.8米。黄羊山,苗语称为eb diangb bil lal(乌东排连)eb diangb 为寨名,bil为山坡,lal为荒迹,bil lal就是荒凉的山坡,也就是不长大树的山坡,连起来,也就是乌东的荒山坡。过去曾多黄羊(又称野牛,即苏门羚)出没,故名。开始走的这段山脊是没有路,满是细而密的箭竹,向导在前开路,砍掉一些箭竹,开出一条仅能容人的路来。为探明道路,其中一个向导爬到一棵树上瞭望,希望能找到那条多年无人走的老路出来。缓慢行进了有半小时之后,向导那边传来了好消息,找到路了,大家很兴奋,因前面行进实在太缓慢了,加之是开始普查,大家兴致正酣,而碰到这些密密的箭竹,怎能不心烦,真是有劲无处使,英雄无用武之地。雷公山具有明显的2至3个垂直植被带谱。在海拔1300米以下是常绿阔叶林,海拔1300米至1850米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海拔1850以上为落叶阔叶林和苔藓矮林。我们是从海拔2178米的地方进山,这么高的海拔,除箭竹之外,就是低矮的叫不上名字的树,这些古树虬枝交错,一棵棵犹如上了年纪的老人,驼背弯腰,“胡须满挂”。其中也杂生着玉兰和高山杜鹃。每到春天,附生的独蒜兰花,紫红相杂,寄生树上,地面苔藓覆盖,点缀其间。一树树玉兰竟放,像参差玉佩,烂漫芬芳。玉兰最先带来春的消息。玉兰花期大约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之后才是杜鹃,玉兰树型高大,一般树高10米下上。在万绿丛中,老远就可以看到它那或红火白的满树芬芳。玉兰台位于通往雷公山顶公路边上,是许多可观赏玉兰树的最佳位置之一。分布在雷公山中的大白杜鹃、长蕊杜鹃等20余种杜鹃花漫山遍野,绚丽多彩。有的独序单花,有的复合花形。特别是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白杜鹃花,开在深绿色的半球形树冠上,呈现出此处独有的迷人景观。杨明先生有首诗“南粤人游览雷公山杜鹃花海”云:“子规长鸣雷公山,口吐片片红彩云。南粤游人乘风至,摘枝杜鹃送友人”。每年4-5月,从山脚到山顶的杜鹃花竞相开放。品种繁多,大白杜鹃最具特色,是雷公山顶植被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杜鹃小道位于山顶南面,沿着公路下行约300米的公路坎下。小径幽深,直通谷底。路两盘杜鹃蔟蔟,越近沟底,花开越盛,溪水潺潺,清凉透骨,山风阵阵,雀鸟鸣唱,置身其中,恍然入画。

    说起杜鹃,我想多啰嗦几句。杜鹃花,得名是来源于杜鹃鸟,春夏之交,杜鹃花盛开之季,也是杜鹃鸟声声啼叫之时。“杜鹃滴血”的传说,给杜鹃蒙上了一层感伤的情怀。历代文人骚客看到杜鹃时,都会联系到自身遭遇,而移情于这小小的鸟儿身上。李白有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中将杜鹃鸟和杜鹃花都联系在一起,在宣城,作者看到鲜血染红的杜鹃花,于是很自然地联想到早年在蜀地看到的杜鹃鸟,听到那一声声呼唤“不如归去”,从而引发对蜀中故地的眷恋,深深回忆三巴。杜鹃鸟因其叫声的独特,让人听起来,如同“不如归去”,加之鸣叫悲哀,和游子思乡情绪暗合,于是会借杜鹃而表达自身思乡情怀,多半又会将杜鹃花牵涉进来。如杨万里有诗:“泣露啼红做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泪滴成”;陈黾峰也有诗写这一花一鸟:“蜀魂啼山血洒枝,幻成红艳送春晖。不须声里催人去,挽见花开便合归”。这些诗句的主题都属于思乡。杜鹃花,除用于表达思乡之外,其寓意也在不断扩充,革命战争时期,杜鹃花因其红色而被红军所喜爱,我很小时候就听到一首歌,歌词有“若要盼得红军来,满山开遍映山红”。我也在想,张秀眉、杨大六抗清时,是否也对这些杜鹃花发出如此感慨。

    前面向导找到路之后,我们徒步的速度也快了,11点左右,我们下到海拔1800米左右的地方,开始见到高大的水青冈树。青冈树,在贵州各地都有分布,是喀斯特山地常见的组成树种。青冈树木材灰褐色,心边材区别不明显,纹理直,坚重有弹性,耐摩擦及冲击,供建筑、桥梁、枕木、造船等用。另外,青冈树种子含淀粉,可做酿酒原料,树皮可以提取栲胶。青冈树因其树形较美,也是园林绿化树种之一。在海拔1790米的地方,大家见到一棵大青冈树,周长有3米多,直径有1米多,两人环抱不过来,且这棵树生长的位置很好,正在路中间,周围有个天然圆台,好像特为这棵树而设置的,光将这个圆台围起来,就是很好的祭台,这真是棵神树呀。

    穿越1650—1500米的青冈林之后,下午1点,终于下到海拔1490米的水沟头,这里两条溪水相汇,是翁密河的源头。大家已是饥肠辘辘,于是拿出包子、馒头等干粮出来,在清澈透明的溪水里洗一把脸,再用老干妈榨菜就着馒头吃,一路的疲惫顿时消除。边吃包子,边在溪水边看。我猛然看到几条蝾螈,这是一种水陆通吃的两栖动物,初看就像蜥蜴,只是蜥蜴因在陆地生活,身上有鳞甲,像一身“铠甲”一样披在身上。蝾螈则没有鳞甲,浑身上下,光滑无鳞。蝾螈拖一条长长的尾巴,又有的像壁虎,也可以说是长尾巴的青蛙,就观赏价值而言,可以作为宠物豢养。据说蝾螈有毒,不能吃。水沟头里水源丰富、环境潮湿,加上有丰富的浮游生物,恰好符合蝾螈的生活习性,可说是蝾螈的乐园。

    午餐之后,我们来不及休息,沿一条沟渠继续前进。走不多远,原县人大主任杨光祖老先生指着对面丛林密布的陡壁告诉大家,此深沟名叫燕子巢,也叫千角场。燕子巢是按其形状取名,雀鸟河谷源头,半山中部的密林深处有一大湾谷,中部宽敞,整体形似燕子往下俯冲。下部陡峻,水体切割山体成深巢,故该冲为燕子巢。千角场是按其历史事实而命名。相传张秀眉、杨大六起义在被清军围剿时,曾驻兵于此,建有哨卡等,还建造有大元帅府邸,曾藏兵上万,建有粮仓、兵械库等。义军在与清军决一死战前,曾在此携家眷跳铜鼓,鼓有12面,戴500对银角,故有“千角场”之称。跳三天三夜后,将铜鼓掩埋,印玺等一千珍品藏之洞中并将洞口炸塌,砍伐树梯,最后突围。1872年5月12日,义军将领姜老拉在此与清军周旋,最后在洞穴中被俘。百年后的今天,曾有村民挖得铜鼓一面,并发现藏谷洞穴,得炭化灰谷若干担。百年后的今天,曾有村民挖得铜鼓一面,并在悬崖中发现藏谷洞穴。现有部分炭化谷物乃在洞中。我们借助望远镜还能隐隐看到对面的山洞。杨老主任说,因对面丛林密布,加之毒蛇丛生,现在几乎无人敢进入那个神秘的山洞,只能等待专业的考古队员来揭开尘封已久的谜团。在雀鸟河的西面,距雀鸟寨约2公里的半山密林中,有两柱岩,人称夫妻岩。在一块石板上共生。两者相距4米,大的高10米,直径4米;小的高8米,直径3,米,系雷公山在抬升时,水体冲刷软土、碎石,留下硬石而成。

    告别千角场,继续沿沟渠前进,走了两百米左右,又开始下坡,突然,前方向导大喊卧倒,原来前面发现了一个大蚂蜂窝,向导们等我们过去,到河谷边时,他们随后取了这个马蜂窝来。这里顺便说句,我们这次普查三天,晚餐都有马蜂窝吃,这种东西营养很高,富含蛋白质。取马蜂窝,当地人有一套,他们确定位置之后,先用火烧,将马蜂烧出,然后从容地、安全地取下来。第三天到雷公坪时,我见到他们找马蜂窝的方法,取马蜂窝关键是找到马蜂,为此,他们先用一小块肉放在一石块上,勾引马蜂过来,然后用一根丝线打一个活套,线的一头系一条窄窄的白纸条,待马蜂叮在肉上大快朵颐之时,将活套线头套在马蜂的腰部,然后拉紧套子,马蜂飞走时,拖着长长的白纸条,然后循着这张纸条,跟着马蜂,很容易就能确定马蜂窝的位置,因为这些马蜂吃了这些肉之后,都会将这些食物运到巢里。就是用这种方法,雷公坪上取了三四个大马蜂窝。

    下坡之后,接着又上了一陡坡,来到了一条古官道,这是过去从方祥往西江的一条官道。听杨主任他们说,过去方祥乡长从这条路去西江,身上要配一把枪,用来防身,过去这里还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当然还有土匪。官道虽多年未走,毕竟还是有形,走起来也轻松,路边有休息地方,现在还保留木凳,且有块空地。中间有个泉眼,上面还放了一只碗,给行人提供方便。向导告诉我们,快到雀鸟耕作区了。

    下午5点,我们看到了金黄色的梯田,终于到了雀鸟耕作区。雷公山的梯田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大的如一个不规则的篮球场,小的就似一个变形的洗澡盆。苗族古歌中唱苗族始祖姜央开田开土:“他到斜坡去挖土,到平地去开田。他用衣袖做撮箕,手指当钉耙,牛角当铁锹。”苗族开田,要考虑阳光、水源等自然因素,还有许多习俗。选好开田的地方后,要燃香三炷,祈祷:“蚯蚓毛虫走远点,山龙水龙走远点,今天是平定日,今天是好日子,我要挖山砌田了,坚若石、硬若岩,随砌随紧。”苗族万物有灵,随意动土都可能伤及到其他生灵,所以要事先请他们允许开垦,否则会造成田土坍塌。表达对大自然的尊重。开田竣工仪式也很独特。竣工时,每一块田中央留个小土包,叫“田心”,“田心”需请舅舅或姑父来挖掉。参加仪式的客人带一壶酒、一只鸭和一篮糯米饭。主人也准备鸭子和酒,《苗族史诗》记载:“主人拿来一只鸭,客人拿来一壶酒,动手来挖小山包,山包挖好了,田也修好了,宰鸭喝酒来庆贺”。梯田是苗族人农耕经验的结晶。我挂职期间,走了雷山45个传统村落,各种各样的梯田都看过,都很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站在山坡上,眺望着夕阳下金黄的梯田,边听杨老主任给我们讲述雀鸟剿匪的故事,说是台江过来两个土匪,在雀鸟这边山坡上,对面山上是解放军,他们仗着距离远,其中一个土匪还露出屁股,对解放军说:“打这,打这”,结果解放军一枪,真叫他屁股开花。这两个土匪被枪杀之后,就埋在雀鸟寨边一棵树下,老主任指着远远的寨边那棵树说:“就是那棵树”。我查阅了一些资料,黔东南剿匪是在1950年8月至10月间。当时黔东南有数百股土匪,最大的一支名叫“贵州东南绥靖区司令部”,原司令为佘辉庭,后接受改编。其手下谢世钦拒绝改编,带领第十团盘踞雷公山为匪。50年8月,解放军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六师由师长蒲大义、政委胡立声率领,由四川进入黔东南剿匪。三个团分三路,左路由556团从镇远进入台江插入雷公山东北方,右路由557团从丹寨包围雷公山西南方向,中路由554团从麻江入炉山进雷公山,三路把雷公山构成一个600多米的铁壁合围圈,谢世钦9个纵队7000余土匪被包围,然后梳篦队形,班、排为单位,多路进攻,密切配合,做到村村有兵、山山有人,道路设卡、渡口布哨、细查密访,不放过一个土匪,终于在10月15日,全歼土匪,稳定了新政权。我们听着这些战争故事,踏着梯田田埂,在下午5点半,到达我们第一天晚上的露营地。

    第二天上午8点,我们离开雀鸟露营地,继续往木姜坳前进。木姜坳,苗语为dlongs zend jongl(送真酱),dlongs意为山坳,zend jongl为木姜,因山上多长木姜得名。爬到海拔1900米的地方,开始有一块平地可以休息。这是一个分岔路口,下面是往木姜坳,前面还有一个山峰,杨老主任说,那个山峰叫红旗岭,因当年解放军剿匪之后,将红旗插到了山顶而得名,红旗岭海拔有2040米,老杨主任带一向导和101地质队的三个小伙去山顶考察,我们大部队沿下面的山谷往木姜坳走。往木姜坳要沿溪谷,大家都换上长筒靴。一路上,踩着被溪水冲洗得光溜溜的鹅卵石,穿行在长满青苔的“穿衣树”中,溪谷里到处横着一些不知何时、不知何故倒下的已经腐朽的树木,上面已经裹上一层厚厚的“绿衣”,有些还长有白色或黄色的野蘑菇。这些朽木,用树枝一碰,就变成碎木,“这真是养殖铁皮石斛的好原料呀”,有人说,我表示认同,铁皮石斛能拿到这些朽木,肯定是最好的原料。

    木姜坳吃完中餐之后,大家继续前行。经欧久香之后,又开始爬坡,下午四点左右就到了第二天露营基地——野鸭坪。因时间尚早,除留下几个弄晚餐的老乡,杨金洲和其余老乡都去抓石蚌。傍晚时候,大家砍伐竹子,用来垫在帐篷下面,突然,抓到一只肥肥的、硕大的竹鼠,这家伙我在脚尧见过人工饲养的,所以不可怕。还有幸在脚尧吃到这种美味,肉味确实鲜美。《本草纲目》对竹鼠评价很高,说它肉甘、平、无毒,补中益气,解毒。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是一种珍贵的野生经济动物。我国周朝时就有吃竹鼠的记载,《公食大夫》里记载有,且只有三鼎以上的公卿大夫才能享受如此美味,另外,竹鼠的毛皮还是制裘的上等原料。从这些来看,竹鼠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雷山的脚尧、永乐等地都有人工养殖基地。

    一宿无话,第二天早上起来,天气晴朗,阳光从密林上洒下了,形成一道道金光。早餐后,开始往雷公坪方向行进,经过八里沟,这是一个干涸的水沟,沟里是厚厚的树叶,软软的,踩上去很舒服。上午10点左右,到达雷公坪西南哨卡,这里遗址犹存,清晰可见两个用土石垒成的堡垒。向导介绍说张秀眉、杨大六反清时在雷公坪驻军营地的西南哨卡。据雷山苗学会候天江介绍,雷公坪周围有七道关隘,至今犹在,我们这次没有全部找到,只看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关隘。

    在西南关隘休息时,听杨老主任和向主任谈到,这里在解放初的时候还是老虎出没的地方,60年代,方祥有个老婆婆在采八月笋时,曾被老虎吃了,想起来,苗民以前的生活环境是多么险恶。

    中午12点,终于到达闻名已久的雷公坪。去年县里开两会时,我恰好参加方祥组的讨论,当时方祥乡党委书记龙登雄跟我说,一定要到雷公坪看看,那时,我心里就渴望着去雷公坪去看看。今年5月,我考察方祥传统村落,乡长郑杰陪同我,从雷山县城出发,经格头、雀鸟、平寨、水寨、最后到陡寨,陡寨考察完后,我提出想到雷公坪去的想法,被郑乡长婉言拒绝了,原因是沿途毒蛇较多,尤其是五步蛇,所以要专门的蛇医在场,还需有向导带路才行,我知道,郑乡长是为我的安全考虑,也就没坚持了,但当时多少还是有点遗憾的。今天,我终于来到了雷公坪,这个谱写苗族人民斗争历史的地方。雷公坪,苗语称fangb hob(方薅),fangb意为地方,hob有二层含义,一是ed hob(欧薅)的简称,指雾;二是指雷,因雷鸣电闪常伴随着云雾,故有引申之意,所以雷公坪就是多雾的地方。苗族古代习俗中,多祭祀雷神。雷神有主管长寿和智慧的水牛雷神,主管财富的猪雷神,专劫掠黄牛、耗人钱财、致人发精神病的黄牛雷神。点将台为祭祀台,雷公坪在很早以前应该是苗族祭祀天神和雷神的地方。据苗族祭祀雷神的巫词的叙述来看,雷神原来不是在天上,而是居住在大江大河下游太阳月亮开始出来,人类繁衍的天上,这个天有13层,现在祭祀时,请雷神或送雷神时,要念数13。雷公坪没有雷公的含义。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雷公坪”的含义是“雷电发源之地”,这是从汉文化的角度去看的,与苗语的真正含义是有出入的。

    雷公坪是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据史料记载,雷公坪,包括九眼塘,以前都是人烟阜盛的大寨,比如《贵州通志•宦迹志五》在介绍席宝田时,有这样语言:“丹、凯定后,溃苗六七万逃入雷公山。地绝险要,旁如黄茅岭、雷公坪、九眼塘、燕子巢诸大寨,群苗麋集。”从常理上分析应该如此,如果没有现成的村寨作为后勤支持,张秀眉六七万人马是没法在短期内得到物质保障的。

    雷公坪在1985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上演过多次战争厮杀,雍正年间曾有座苗族皇城一座,名叫黔兴王国。黔兴王张报久,自命“久大王”,台拱施洞张家寨人,在此聚众抗清。极盛时期其领土曾达到丹江、凯里、舟溪、下司、凯棠、凯哨、革一、山丙等地。咸同义军首领张秀眉、杨大六也曾以此为根据地,率民反清抗暴,坚持了十八年斗争。有关张秀眉起义的这段历史,史料记述很是详细。

    至今,雷公坪上还常挖掘出瓦砾、陶具、铁器等,依稀可见屋基。附近森林里、荒岭边、山谷旁,还发现过古墓。有关雷公坪的遗址,雷山县文体广电局候天江主任有篇文章,对雷公坪遗址进行了介绍,诸如点将台,在雷公坪的正南方,青石垒成,三级阶梯,一阶梯长40米,宽3米,高1米,第二阶梯长30米,宽2米,高1米,第三阶梯长10米,宽5米,高4米,现在已是长满了杂草,上面还有一棵大树从石缝里长出;点将台,据李国章老先生考证,认为是祭祀台,有一定道理,我认为最初应该是祭祀台,这与苗族盛行巫文化的传统有联系,至于它作为点将台,则是其功能的附加而已。苗文碑,立在点将台前,高2米,宽1.5米,厚0.2米,阴刻碑文,形同篆文,至今无人能识,视为“天书”,现放在西江博物馆。雷公坪这块“天书”引来多少学者破译,均无效果,闻宥先生有篇对这些苗文残石的考证文章,内容很详尽,里面联系到了川南苗文、庄启《苗文•略述》,从各方面都无法查证出这些文字的含义。我这里个人有种直观的看法,作为一家之言吧,我姑妄言之,读者也只姑妄听之,好在不是学术论文,不要求严谨。我私意以为有两种可能,一与杨大和有关,因张秀眉起义缘由,是因太平天国石达开西进时,派教士杨大和发动张秀眉起义,后来杨大和成为张秀眉的军师,他自比为诸葛亮。杨大和帮助张秀眉在雷公坪一带造了王府、刻了印章、铸了钱、立了石碑,这块石碑也许就是当时杨大和立的,故也有称这块碑为孔明碑,有人据此还说三国时,诸葛亮曾到过雷公山,在这有过停留,这是无稽之谈。如果说这块碑是杨大和立的,那么很可能这些文字不是苗文,而是杨大和创立的有特定含义的文字,这种文字与太平天国或杨大和所住地方有某种联系,从这方面入手,换个角度,或许会有新的发现。第二种情况,因点将台在张秀眉起义前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那么这些文字会不会就是巫师留下的,与祭祀有关呢?练兵场、军用井、兵器、民用铁器加工铺、兵营旧址、九十九跟木凳、古战壕等等,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找相关资料来看。我这次没有具体去考察,没有自己观点,不便在此妄说什么。

    雷公坪四面有六座小山峰环抱,最高峰顶海拔2041米。四面山中,古树参天,藤萝缠绕,鸟戏树梢,兽嬉林丛。中间坪地都长满了各种杂草和灌木丛,不知这些灌木下面会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有多少遗址等待我们去发现?我只能对着这些低矮的草木遐想。坪中有溪流穿过,溪水清冽冰凉。溪流边有块大的空地,是露营的绝佳地方,队员们陆续到达目的地,开始修整。老乡们还在用他们特有的方法在弄马蜂窝。

    吃完饭后,向主任说到黑水塘去,并说就在附近。于是我们继续往东北方向走,走了两个小时,向导带我们到了另一个黑水塘,与之前向主任说的不是一个地方,这个黑水塘就是九眼塘。九眼塘又称黑塘。苗语为ongd dlaib eb(翁单欧),ongd意为塘,dlaib意为黑,eb意为水,直译就是黑水塘,共有九口,也称九眼塘,因地处密林深处,枯枝败叶溶于水中,水面变黑。我前面已经说过,九眼塘这原来是个大寨子,所以九眼塘是苗族祖先砌筑的山塘。第五眼塘边有台江立的一个木牌,上有玉龙潭高山湿地的字样,字迹有点斑驳,我当时全部记录了,回来之后,找不到那张纸了,或许我根本就反感台江的这种做法,九眼塘的归属也许不要去争,应该属于雷山,因为台江和雷山的分界线还在九眼塘的东北方,同行的杨宗文队长也从他专业的角度对边界划分给了明确的说法,九眼塘就是雷山的。塘边还有台江方建的一个小木屋,不知何用。

    九眼塘也是一个分水岭,第四眼塘位置最高,我当时戏称为“雷公山天池”。从第五眼塘,即玉龙潭往东北方,会看到古代苗族耕作遗址,旁边的水沟应该是过去的水利工程,是人工筑成,用来排水的。

    雷公坪、九眼塘这些地方在清代都是一个个大的苗寨,至于后来为什么会全部消失不见了,这个问题,目前还没人去考证,我想这与镇压张秀眉起义有关。史料中记载,席宝田镇压张秀眉时,围攻雷公坪、九眼塘一带,曾放火烧了这些寨子。

    在九眼塘前面有片林,俗称八卦林,因山峦起伏,林高谷深,人进入此境,犹如走进八卦阵,分不清东西南北,不知回路,罕有人迹,即使是当地的山民猎户也少有人进入。我们也不去冒这个险,打道回府,回到雷公坪露营。

    第四天上午8点,调查队合影留念之后,分两组出山,一组往方祥,一组往西江。我和王书记及101地质队的几个小伙往西江。沿着雷公坪流出的沟渠,走到一个隧道处,开始上山,上了这个坡之后,就全部是下山,从海拔1850米要下到850米,相对高度达到1000米以上。我们首先来到小雷公坪,小雷公坪背靠雷公坪,坐东面西,面积33公顷。苗语称为Ghab Zangs Ghub(噶掌汪沟),Wangs意为塘,ghub意为无水,即干涸,连起来wangs ghub就是无水塘或无水盆地的意思。这个名字还是有点不符合事实,小雷公坪是被一小山分割成三块凹地。上一块最大,是一个水库一样的山塘,我们路过的时候是有水的。据有关资料,冬季,这里曾有天鹅或仙鹤到林间水面来越冬,可惜很难见到这种美景。下面有几块小一点的盆地,都有人工围起来的痕迹,目前都是干涸的。水库边有座坟,没有碑,风水很好,不知是哪位的归宿地。

    从小雷公坪前行,下了好几个山坡,走了很长的一个人工沟渠,走了六个多小时,才到达西江耕作区。来不及停留,直接到雷山县城吃中餐,至此,我们的整个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普查回来之后,心里有许多要说的话,因学校开学,冗事缠身,怕逐渐淡忘,只有抽空草草记叙。说真的,雷公山这本书太厚重了,我还没了解其万分之一,多想能住到里面,做深入的了解,然后或许能多写点东西。张克《雷公坪探胜》一文附记中感叹:“有的山,你游过以后,很快就会淡忘,而这座山我游过一趟,想去好几年却愈加难以忘怀。有的山你觉得它的神秘是在未游之前,而雷公坪我在既游之后,它对我的神秘感依然不减”。张克正道出了我的心声。短短几天,我们虽然深入雷公山腹地,它依然还是那么神秘,多么期待能再有次雷公山探险之旅,如果有谁邀请,我会毫不犹豫报名参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穿越雷公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bp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