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情绪管理

作者: 如玉小安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5:12 被阅读12次

    有幸继续参加了一期早教协会的沙龙活动。

    这期的主题是“婴幼儿情绪管理”,虽然我自认为对大小宝的情绪体察还比较得当,但有时候对于这兄弟两的哭闹仍有些手足无措、心慌意乱,甚至火冒三丈,因此我认为情绪管理无论对于婴幼儿还是成人,其实都有必要。刚好好友蓝伊也有兴趣,便约好一道去看看这次会分享些什么。

    因为堵车,沙龙活动推迟了半小时,但好在人数到的都非常齐,看来大家对这次的心得分享都有所期待。

    1

    首先是欢欢的分享——“好好说话”。

    什么叫“好好说话”呢?我的理解是能够心平气和地、气氛愉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并与人在相对平和的环境中进行沟通交流。人们对“这个人好会说话”的评价或许会是“圆滑、世故”,但对于不会说话的人也多会生出否定拒绝的心态。“说话”作为表达情感和体会的一个窗口,人们会从中获取说话者的性格特征和情绪状态,然后从中或许会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深交亦或仅是点头之交。

    而“好好说话”,则能进一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象征着人在情绪之外,能够创造一种和谐的沟通环境和良好的交往氛围,从而提高自己的亲和力,拓展人际关系。

    引申到婴幼儿身上。其实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真的是有一定根据的,一对父母的相处模式以及他们的说话之道可以原原本本地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尤其是孩子们在婴幼儿时期,他们所能接触的,所能看到的,所想要模仿的,无非就是他们最为依赖最为喜爱的父母了。婴幼儿早期的情绪管理会影响到他们成年后交际中的方方面面,这在短期内也许不会表现出来,但却是一种长期的映射。

    相对于并不会说话的婴幼儿,要让他们开声之后学会好好说话,作为父母的我们便必须身体力行,也成为一个“好好说话”的人。

    对于孩子的哭闹撒泼,我们要从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以同理心和孩子分享或者分担他们面对的一切,并用温柔和爱像孩子表达相互守护的期待。而非一味地拒绝或者打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好好说话”的父母会培养出“好好说话”的孩子,反之,亦然。

    2

    从“好好说话”引出“情绪管理”的切入点非常好,沙龙里的大熊跟着也分享了关于情绪管理的一些体会——他认为情绪管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高级追求。

    他用三个例子来引出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在遭遇堵车迟到又被追尾的大熊在车上心情愤怒无法平息,女同事长相甜美却不好相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无法即时实现……这些事例的出口都化为了气愤的情绪和难听的话语,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损害自己的身心。而其中女同事不好相处的原因来自她的母亲——她的妈妈也不好相处。

    那么,对于懵懂天真的婴幼儿,到底应该怎样引导他们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呢?——拥抱他们,爱护他们,理解他们,也许才是最好的方法。

    3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Lucia给我们分享了有关情绪的心理学解读,更是激发了大家的共鸣。

    其中,她邀请倾听者与她进行互动,进行一个“孩子要玩具”的表演,用不理睬、烦躁拒绝、怒骂和拥抱四种方式进行演绎,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孩子和家长在同一个问题上的不同认知,也激发了大家对于孩子情绪表达的认同和思考。

    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存在400多种情绪状态,而我们所了解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也许体味到一样情绪,却无法去进行形容和表达,在自我怀疑的情况下,便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一旦我们感知到情绪,并对情绪有了真实的认知,拥有表达的出口,便可以同时进行自我情绪的管理和修复,这是心理学上的情绪修复四部曲。

    其实,对于婴幼儿来说,情绪于他们而言是陌生的,是充满困惑的,是有些恐怖和可怕的。尤其是面对盛怒或者冷漠中的父母或者他人,婴幼儿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不知道父母或者他人为何如此,便只会进行自我否定——“这一切都是我的错”,把一切过错归因于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和心理阴影,成长伴随消极,会在成年后的自我认知时进行错误的判断,从而产生又一个悲剧人生。

    在我看来,婴幼儿期的孩子真真是一张白纸,怎么让充满阳光的色彩填充在这张白纸上,是我们身为父母所需要考虑的。而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引导而非控制孩子们对它的体会和表达,在日常沟通中让孩子参与到父母对情绪的表达中,提高孩子的情商感知能力,以后孩子在他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遭遇困难或者其他时才能选择更好的方式去面对或者战胜它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婴幼儿情绪管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fl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