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常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所以上学之后,也总想邀请外婆来家里同住,每次外婆从家里离开的时候,总会想方设法不被我发现,以避免一场声嘶力竭的告别仪式。所以往往是周六的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外婆已经收拾好东西回家了,外婆从不麻烦任何人,所以被子会叠好,房间会打扫干净,也顺便会把我的书桌也清理一下,偶尔会给我留一些字条当作叮嘱。
所以,印象里的告别,总是干净整洁,又悄无声息的,是安静而空洞的难过。
大学毕业的时候,刚好是双学位最忙的时候,在紧锣密鼓的deadline中,迟迟没有感受到毕业的情绪。毕业晚会倒数第二首歌,结尾清唱的部分,大家突然都安静下来,我突然想到,有那样多的”再也不会、再也没有“,我的情绪突然就崩溃了。那天晚上,我安静地流了一整晚的泪。嫂子走的那天,我在寝室补觉,她没有叫醒我。醒来的时候收到长长的微信,每个人的桌子上是我们最喜欢喝的丰茶,嫂子记得我最爱点什么,连少冰和少糖都记得准确。大哥也想悄悄地走,跟我说周六下午她还会回来,还可以见到。可是她周五就走了,我没来得及送她走。
你看,我生命里的告别,都是悄无声息的。
所以最近的一次告别,无比害怕,也想好好说再见。那天不在工位,不知道具体离开的时间,我说,你走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我,我很害怕我回去的时候,工位已经空了。很少努力地想要抓住什么东西,除了在感到害怕和疼痛的时候。我曾以为悄无声息的告别之所以让人感到空洞,是因为没有“再见”作为时间节点,所以告别的环节才会被拉长,可后来发现,告别不是因为说了再见就可以清晰地分割出节点的。以后的日子里,诸如离开电脑的时候要锁屏、表示时间的冒号要用英文输入法、微信后台是“登录”不是“登陆”、做PPT的时候要先在文档里梳理出逻辑框架再动手等日常工作的细节,以及熟悉的歌曲和味道,这些融入在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中的细节,仍然悄无声息地蔓延着。
20岁的时候,偶然发现能够记得很多细节。比如味道和衣服。能够记得上一次、上上次、上上上次闻到同样味道的场景,细微到天气转凉、天气转暖时空气里的味道;能够记得穿每一件衣服时遇到的人以及当时的心情,有的白衬衣像是我的战袍和铠甲,而很巧的是,有的衣服见证了很多次离别。
当时还以为自己有什么特异功能,或者是其他星球赋予我的特殊使命。后来才知道,这叫‘高敏感人群’。他们说,高敏感人群更容易感受到痛,所以要训练‘钝感力’。其实也有好处,疼痛的时候,更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活着。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下课总喜欢说一句,That's all for today,然后带着‘get all things done’的神情心满意足地离开。有一天睡觉的时候,脑海里突然蹦出了这一句,突然觉得,睡眠就像是一场小型的死亡练习,That‘s all for today, good night。想着以后离开的时候,说That’s all for this life的时候,希望也能有做完了一件大事之后,心满意足的愉悦。
大学的最后一次年级大会上,周老师说,希望你们对过往的一切情深意重,但从不回头。记忆是前行的铠甲,也是心里的软肋。人与人相处的时间,远比想象中短。想在2021年,可以去各地看看我的老朋友们。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变化才是生活的常态,哪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时刻呢。所以人们需要节日。
Merry Christmas and good luck。
2020.12.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