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时常会感受到本我(原始欲望)与超我(道德约束)之间的冲突。如何化解这种冲突,让心灵回归平衡?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五种心理疏导方式,助你走出困境,找到内心的宁静。
一.取代
你是否曾注意到,有些人在紧张时会不自觉地啃咬手指甲或铅笔头?这其实是对婴儿时期吮吸母亲乳汁行为的取代。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行为不再被他人和社会接纳,换成了其他的取代行为。
当我们发现孩子这样的行为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反思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关爱与安全感。
有一次,儿子被他爸爸批评时,我观察到他情绪激动,双手不断地交替揉捏。我立即示意他爸爸,先安抚情绪,再谈对错。当儿子表达了他的想法与观点,被我们理解与接受之后,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在生活中,当我们与他人相处之时,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处于陌生的环境、紧张的气氛之中,也会有类似的取代行为,比如,双手握拳,沉默寡言,动作笨拙等,都属于取代行为。
对于自己,处于不安之时,我们可以让自己适当地缓一缓,安慰自己,不必担心与害怕,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勇敢面对。
对于他人,我们要及时安慰与共情,避免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在轻松的氛围之中,更容易达成共识。
二.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就是当一种行为或者态度不被社会所接受时,为了避免被他人看出自己真实的欲望、与此相关的焦虑,他们就会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比如,完美主义者害怕不完美,于是拒绝所有开始,最终成为拖延症;孤独者害怕被拒绝,于是先拒绝别人,形成回避型的人格。
这些都是反向形成的表现,倔强地掩饰内心的脆弱。只有勇敢去发现自己的问题,让自己慢慢的发生改变,才能越来越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三.投射
投射就是将自己具有的,但是不被社会接受或反对的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是他人,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比如,一个小气的人,会通常会认为他人小气;一个挑剔的人,通常会认为他人挑剔。一个人在别人身上看问题,很容易发怒,这并不是仅仅对于别人的愤怒,更有可能出于对自己的愤怒。因为他自己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更容易在他人身上看到,让他更加难以容忍,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自己无法认同,但有无法改变的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当他们把超我对自己的指责,投射到他人身上,自己内心的罪恶感也会因此而降低。以为是别人有这个缺点,而不是自己,或者是别人也有问题,自己就无需自责或者发生改变。
四.合理化
合理化是指当目标无法实现或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维护自己的自尊。
合理化,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有人正在谈论工资问题,一个工资较低的同事表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样也会让自己处于一种相对自信的状态。
这是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让人比较欣赏。也许有人说,这是一种不求上进的思想,但如果暂时没有办法改变,那就不如接受。老是去比较,去抱怨,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挫败。接受并面对现实,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五.升华
将潜意识里的痛苦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就是升华。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幼年时身体孱弱,他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一生。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概论是“自卑情结”。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它会促使个体改善处境,追求卓越,以消除心理的自卑感。
其实,每个人都有追求卓越的天性,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面对弱小无助、卑微怯懦的自己,只有不断地追求与努力,才能在痛苦中升华,让生命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很多电影视剧,也是从这个点出发。一个普通但不甘于平庸的人,突破重重困难,实现了人生的跃迁。这种励志故事往往是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的渴望,更能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除了升华,前四种心理疏导方式都不足为道,但我认为正是这些应对方式,可以让我们在自己还不够强大的时候,获得暂时的安慰,不至于强烈地攻击自己,形成精神疾病。
走过暗夜,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光明。抑郁来源于痛苦,但伟大也同样来源于痛苦。愿我们都能在痛苦中找到力量,实现人生的升华与迭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