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线下零售冬天已至,明年的春天在哪里?
线下零售受互联网普及和电商冲击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一直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2015年全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0.1%,增速相比上年回落了0.5个百分点,也是自2012年以来增速连续第四年下降。要不是近几年国家对消费的大力支持和有意引导,线下零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从下表来看,这一形式处在继续恶化的通道中,对传统百货的冲击最为严重,此前中国最大是连锁百货-万达百货关闭了48家占其总数的48.5%,无一家新开店面,开启转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037/07456f9ca89800ea.png)
2.线上发展虽高速发展,却已进入下半场
网上购物这条高速公路近几年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最近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9.10%增长了近四倍:从2011年的7845亿元飙升至2015年的38773亿元。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037/fc49d2f4276ab9d2.png)
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网购仍处在高速增长,但是受整体经济的下行和基数扩大的影响,放缓的趋势已经较为明显,主要原因在于:
(1)物流成本的增加
参考2010年和2015年的行业数据我们发现,期间物流费用增长了52.15%,是同期货物周转量增速(27.32%)的两倍,具体表现为单位运输成本的上升过快(期间增长了56.94%)。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037/4c69e6b4075a0ad2.png)
物流成本的攀升对线上购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前几年相对便宜的物流成本是电商的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近年来物流成本的攀升对线上有很大的影响。
(2)天猫、京东巨头的垄断
2016年一季度在网络零售B2C市场上,天猫以56.5%的份额占据半壁江山,京东以23.6%的份额紧随其后,两者合计份额80.1%截取了大部分的用户流量,基本可以说是垄断了市场。
(3)用户获取成本的攀升
一方面互联网宽带的加速普及带动了大量网络用户转化为网购用户,另一方面手机终端的爆发式增长和也大大提高了手机网购的渗透率,手机网购用户规模2011年-2015年之间增长了13倍多,总体渗透率也从12.1%攀升至78.76%,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新的流量入口风潮。新增用户的稀缺性和电商的竞争程度决定了新用户获取成本的高低,电商平台考新增用户扩张交易规模的模式已经受限,未来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提高用户的消费意愿,以及提升单个用户的交易额。
3.避免低频交易O2O领域才是正确的选择
O2O的商业逻辑其实很清晰,平台前端联系商家提供服务,后端推广获取用户流量进行消费,如果想赚钱只能是这两头。但是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因为国内客户的粘性过低(体现为价格敏感度很高,消费习惯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避免参与像外卖这种格局明显或者低频交易(比如洗车)的O2O领域,这样获取用户流量的成本会低很多,寻找巨头渗透率低的领域,这样成功的道路会轻松很多。
4.根据7-11的启示,整合碎片资源,拉近用户距离
线下零售在这几年的艰难时期,“小而全”的便利店却是发展最快的一种业态,2010年至2014年间的门店数复合增长11.81%,销售额的符合增长率均好于同期的其他零售业态。关于“小而全”或许全球的便利店霸主7-11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它的业务范围仅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店铺总数多达55000余家,仅在日本,每年就有超过64亿人次光顾过7-11。而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4.1便利:除开日常的卖东西,7-11在日本还提供了很多代理服务,比如水费电费燃气费等公共事业费的代收、景区门票的代售、送货上门服务和一些行政许可证明,而且7-11成立了自己的银行提供给很多游客日元兑换甚至办理退税业务。让人感到赞叹的是不光是7-11,在日本的多数便利店早在2000年左右就实现了代缴学费的服务。
4.2重视特许经营,打造独立供应链:7-11认为小型店的店员经常与客户见面,他们其实最了解客户需要什么,生产效率低下才是其倒闭的原因,因此7-11由总部提供咨询、销售指导、宣传等服务,双方在平等关系下明确职责分工。
4.3产品线丰富,不断的变革创新:日本7-11总部提供的店铺有4800多种产品,60%以上是自营的,日配、非日配、加工食品等。每周会有100种新品进行推荐,每年的更换率是70%。此外7-11还有专门的员工试吃各类食品,每年品尝的食品种类达到35852种。一旦发现口感和质量等问题,马上让专用工厂进行改善,不适合上市的产品坚决不推向市场。而且他们不断的跟进时代的需求,从产品的开发、店铺的设计和运营、以及应对电商冲击等都不停地在做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讲,7-11更像是一个做平台的零售商。国内的便利店显然也面临着物流配送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事实上7-11提供的很多便民服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客户的粘性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总之,在这个信息碎片化非常严重的时代,用户对碎片化信息过滤的越来越频繁,也直接提升了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商家的碎片化资源非常多,很多资源并没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在行业发展的中后期,最后还是会回归大产品质量和服务(整合能力)上去的。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拉近和顾客之间的距离。相关数据显示,人们去便利店的频率明显高于购物中心就是距离差异体现的不同。而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本质上都是产品或者服务流通的一种渠道,在商品同质、价格一样等相同的情况下,距离的远近就决定了消费者的偏好,这就是为什么之前强调线下实体的小商圈效率高的原因之一。
写在最后的话
根据以上的种种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线上、线下分离的这种模式始终不能走到最后,所以,当结合线上线下出现的项目可以说是最佳模式。今年最受关注的O2O“互联网+便利店”项目,以便利店为主切入用户体验,整合资源,将家政、收发快递、代办业务、超市商品等整合在一起,用户线上购买,店主线下十分钟配送,同时解决了线下与线上各自的问题。比如目前淘宝淘生活里有“超市”,京东启动到家服务里也有“商超”货品,新美大合并后外卖版块里也增加了超市,这些都可以证明“互联网+社区生活服务便利店”项目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但对于淘宝京东等巨头来说,他们的自营业务太多,在这块儿可能无法精细的提高用户体验。反而像奋斗猫等专注于生活、社区服务的平台,因为能够将业务做到更细致更深入,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