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作业中有一项是案例分析。第一次五个案例,我没有套路,怀着畏难情绪好不容易做完,都不好意思在群里晒自己的作业。在穆老师指导启发下,我把这些案例放入一个问答情境,比如是网络咨询或电话咨询,一下子有了思路,因而这周的五个案例回答得比较流利,以第二名上交了作业。
但是,当我在群里看到同学们作业后,与自己的作业进行比较赏析,发现我与同学的差距还是蛮大的。最触动我的,当属王延平老师的作业。
王老师在案例问答中,不胶着于来访者的问题,而是为来访者清晰地勾勒了一幅画面。画面中,按一定顺序设有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特点不同,在清晰地看到这些层次后,来访者自己就能对应出自己当下的状态,并明了自己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此种对答,令来访者可观可操作,且令人信服。以案例六和案例十的回答最为突出。现赏析如下:
案例六中,她先按理性程度递增、感情上、效果上递减的顺序呈现了交流的五个层次:沟通、说服、争吵、冷战、谈判,并与来访者逐一分析了每个交流层次的特点及优劣。然后再请来访者将他们夫妻目前的状态与五层次进行对应,发现他们处于第四层次“冷战状态”。接下来,来访者努力的方向或目标就非常清晰了,即先向第三个层次“争吵”转化,再进一步向说服和沟通转化。如一张图表般呈现在来访者面前,可见性、操作性、方向性都很强。
案例十中,她先通过来访者的矛盾行为,将来访者目光引向自己的内在需要,尤其那些没有得到满足、却一直渴望得到满足的需要:“您不妨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向其介绍了人的五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然后再请来访者将他未满足的需要与这五种基本需要进行比对,找出前面的矛盾行为对应满足了自己的哪些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与之探讨找到 “既能满足需要又不会后悔的”的替代方式便水道渠成。不由得使来访者遵从专业指引,去修正自己的行为。
这当然得益于王老师深厚扎实的心理专业基础知识,对交流五层次和需要理论深刻的把握;还得益于她的活学活用,能迅速适宜地用此来呈现并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当然,还得益于她能善用来访者拥有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来勾勒一幅画面,引发来访者看到自身困挠所处层次位置,也就有了努力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