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到清明,我想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清明》:“清明时节纷纷雨,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如果要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如果我在这里说,这首诗的作者不一定是杜牧,肯定会有人怒怼我。
的确,几乎所有的书籍、网络上都注明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而且说这是杜牧的佳作之一。然而应在清明节前两天,我在网络上看到央视关于清明的一段视频节目,让我大吃一惊。
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蒙曼老师在三年前在央视录制视频开场就说这首诗其实不一定是杜牧写的。那唐朝《樊川集》里从来就没有过这首诗,后来到南宋的时候,别人就把《清明》这首诗塞在杜牧的名下了。真假并不重要,谁写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首诗写得太好了。
对于这首诗,读过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首难得的好诗,许多人都评价这首诗语言朴实,不事雕饰,画面丰富,情感哀伤,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首句“清明时节纷纷雨”纷纷春雨,弥足珍贵,只是在凭吊先人、祭祀祖先的日子,这绵绵春雨,纷纷春意,不知是离人泪还是老天情,都增添了人们的愁绪和悲伤,也烘托出作品所弥漫的愁苦情感。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不单是行走在路上的村民,也包括象作者一样羁旅不归的游子,特别是在清明节的时候,漂泊在外的人更有了远离故土、思念亲人的情感。在凄迷的春雨中,在凭吊亲人的季节里,诗人行走在他乡的路上,心里的感受会更加深厚和浓重。
或许是扫墓的路程的劳累,或许是诗人内心在清明节期间的很多悲伤的感情,让诗人难以抑制,需要借酒浇愁,所以才有了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从而表达出诗人的很多悲伤之情的急切愿望。
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描绘了春天里牧童的纯真、质朴和孩子特有的快乐,不但丰富了作品形象,而且能勾起读者无限的想象……
其实,在我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
清明时节还有插柳的习俗。《风土记》称清明节为“柳节”。在清明期间,人们或是攀折柳枝插到屋檐上或门窗上,或直接把柳枝插在头上。在一些地方流传着“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
清明还盛行各种户外活动,比如蹴鞠、秋千、斗鸡、放风筝等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就是唐代诗人韦庄描写女子在清明期间荡秋千若隐若现,煞是好看的景象。
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更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好时光。宋代诗人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人们竞相外出的踏青图。
(写于2023年4月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