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文中二处“闻名”的交流

经文中二处“闻名”的交流

作者: 无为涅槃 | 来源:发表于2018-09-30 17:54 被阅读0次

    一、莲友们交流:

    《大经》中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又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两段都讲到闻名,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第一句只说闻名;

    另一句就讲到“欲”,愿生。

    一种观点:听到名号就往生,名号自有功德力,调摄力,名号独运,所以助念不必那么长时间,一人一时足矣!只要让他听到名号,提供这个缘就可以,闻即生。

    另一种观点:

    是通过闻其名号的功德妙用,生起愿生心,进而称名得往生,虽然闻名,如果没有愿生心,不得往生,至少今生不能往生。

    还是请师兄讲解如何理解这两句经文?有什么关联及不同点?

    乃至十念:

    这二段经文,要与第十八愿文结合起来,这都是对第十八愿的解释。第十八愿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有详细解释,整体是围绕三次劝愿——愿生彼国,三次劝愿:第一次劝愿,围绕闻说依正二报庄严的赞叹,生起欣慕愿生心。第二次劝愿,围绕闻说阿弥陀佛依正二报,闻说称名以外的修行都是不可得生的少善根福德因缘,闻说执持名号,若一日七日至临终,佛圣现前来迎,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生起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彼国土的心。第三次劝愿,围绕诸佛证诚凡夫念佛定得往生,生起深信愿生心。

    《阿弥陀经》就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之平生之机讲。

    《观经》下品下生就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临终之机讲。”

    合观“闻名”,究竟义,不离众生机,平生之机,闻名——闻名而依《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二日……临命终,也就是一生,也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闻名如如行持是真闻名,闻名必含称名,称名必含愿生,这就是《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所诠释的。

    临终之机,也分长短,下至一日七日的闻名称名,,或下至十声三声一声的闻名称名,这是来的及,或有时间闻名称名教令愿生。若但闻名号欲往生,来不及称名,必得往生!

    所以闻名欲往生,总括平生之机与临终之机二义,这是“乃至十念”之完整义。

    闻名之机,还包括命终助念之机。

    虽说人死了,断气了,中阴身助念闻名,是一种特殊状态的闻名。

    经过开示,能否生起愿生心,就看亡者的善根福德因缘了。

    第一种观点属于文字义,与本愿不符。

    第二种观点与本愿相符。

    我记得过去给师兄解释过这个类似问题。

    师兄:

    两段经文含盖了弥陀因地的发愿到果上成就。

    即第一段是对众生的呼唤,名号救众生,愿生称念皆到我国土。

    第二段是弥陀本愿力成就的作用,名号成就,愿生称名必生。也是对念佛人的保证。

    二、有一交流话题:

    《大经》中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又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两段都讲到闻名,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第一句只说闻名;

    另一句就讲到“欲”,愿生。

    一种观点:听到名号就往生,名号自有功德力,调摄力,名号独运,甚至助念也不必那么长时间,一人一时足矣!只要让他听到名号,闻即生。

    另一种观点则反对:

    认为是通过闻其名号的功德妙用,生起愿生心,进而称名得往生,虽然闻名,如果没有愿生心,不得往生,至少今生不能往生。

    请莲友们来说说如何理解这两句经文?有什么关联及不同点?

    下面佛恕来说说对这一话题的理解

    两段经文含盖了弥陀从因地的发愿到果上成就的妙用。

    即第一段是对众生的呼唤,“十方众生啊,到我国土来吧!我以我成佛时的名号救度你。”

    弥陀选择以名号救众生,愿生称念皆到我国土。

    第二段是弥陀本愿成就的作用力,是对顺佛愿者的保证。

    弥陀成佛,名号成就,誓愿兑现,众生愿生称名必生。

    两段经文都是对十八愿的解释:

    闻名、信乐、愿生、称名,必得往生。

    由闻名而信受,由信生愿,从而专称名号。

    我们是乘弥陀愿力为增上强缘、靠名号功德往生的。

    善导大师云: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里的“但使信心求念”:

    “但使”是“只要”;

    “信心”是信受,相信称名必生;

    “求”是愿生;

    “念”是称名。

    合起来就是说,我们闻到名号怎么样呢?

    信愿称名。

    或平生之机上尽一形的称念,或临终之机十声一声的称念,以佛的愿力,都非常容易地到达极乐。

    所以这里的闻名,不是只听到就完了,弥陀千辛万苦成就这句名号是让十方众生称念的,闻而不念名不闻。为什么?

    极乐世界是为我们建的,可那是清净无为的涅槃境界,是法性之都,必须有真实功德才能到达,可这样的境界,凡夫凭自己之力根本无法得生,想都不要想。

    弥陀五劫思维完全清楚我们每个人的根机,所以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往生的功德,他来为我们修行,最后把这个往生成佛的果无条件的布施给我们。

    可是我们凡夫如何与佛的境界相交集呢?也就是如何得到佛的功德呢?

    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阿弥陀佛把他永劫苦行证得的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变成了一个事相上的让我们众生可以听、可以看、可以称念的六字名号交给我们,这句名号不单单是个名相,它是名体一如,昙鸾大师说“名与法同”,它同时是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德,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兆载永劫成就的无量无边的真实功德都凝聚在这句名号之中,我们只要愿意领受这句名号功德,往生净土的因缘就成就。

    也就是信受称念这句名号,就顺佛愿,当下就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必定往生。

    所以称念这句名号,我们是不修而修,不行而行,如同坐船,我们没动一步,可船的行就是我们的行。

    所以昙鸾大师说,这句名号是实相身、为物身,是阿弥陀佛自证之实相而为我们众生所有,它是一体两面,一面是佛的正觉功德,另一面是我们的往生功德,这叫机法一体,即凡心而佛心。

    “闻”要闻信,就是接纳,进而称名去领受佛功德。

    经中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十八愿,佛为我们保证“称名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什么时候众生的往生功德成就,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成佛。

    他的成佛,是与我们的往生捆绑在一起。

    因此,虽然我们还不知道,但站在佛的境界,阿弥陀佛成佛的刹那我们的往生就决定了;

    那么在我们这边,就看我们什么时候领受,闻到名号当下念,当下开花结果,平生之机上尽一形的称念,平生业成;

    临终之机十声一声的称念,临终业成。

    今生愿生称名,今生到;

    来生愿生称名,来生到。

    所以经中又说,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

    又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佛法讲因缘,因缘和合才能成就。

    净土一法更重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的增上强缘。

    这大愿业力就是六字名号。

    我们称念这句名号就乘上佛愿力,就得到这增上强缘,不管善人恶人通通到达极乐净土。

    “俱来"!皆悉到彼国。

    名号本身就有这样的功能妙用,它的本义就是使得称念的众生必然往生极乐净土,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那么反之,听到名号,无动于衷,不信、不愿、不念,闻而未闻,那就即缺因,又失缘,怎么能往生呢?

    那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了个缘,什么时候回心念佛,因缘具足了,什么时侯才能往生。

    或临终及命终断气后,遇善知识教令,或下世、或下下世……

    分析了这么多,就是要明白名号的妙义,明白“闻名”的含义,从而信受、愿生、专持名号。

    因此,第一种观点说听到名号就往生,显然是依文解义,与弥陀本愿不符。

    好,就粗浅理解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这是在我沈阳莲友一个切磋法义群里与大家的交流,

    师兄看看有没有不当之处?

    乃至十念:

    很好的师兄!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这段经文出自《庄严经》,即《无量寿经》异译本,都是说的第十八愿。

    所以《庄严经》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对应看:

    “我若成正觉”——对应第十八愿的“设我得佛”;

    “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对应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

    “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对应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样一一对应看,“闻名”的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多个层面理解,就是破疑,破依文解义之疑。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第十八愿成就偈。

    第十八愿是因地大愿,此偈是果上成就。

    因地大愿,成就果上的本愿力。

    师兄:

    两段经文都围绕着第十八愿。

    乃至十念:

    对!

    如何成就愿力?即由因地第十八愿,如何成就其佛本愿力呢?也就是愿力成就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结合《往生论注》“观佛本愿力”的昙鸾大师解释: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本愿力既已成就,就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表现在哪里呢?

    用天亲菩萨的话讲,就是“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用释迦牟尼佛的话讲,就是“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一段第十八愿成就偈,源自于第十八愿的成就文,是第十八愿成就文的浓缩。

    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第十八愿成就文的核心,就是围绕其佛本愿力的成就!

    其佛本愿力的力用,就表现在——“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闻名欲往生——对应第十八愿成就文中的: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对应第十八愿成就文中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样一一对照,“闻名欲往生”义,昭然若揭。

    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第十八愿成就偈的真实义。

    第十八愿成就偈,源于第十八愿成就文,是从成就文精炼成偈语的形式。

    所以对第十八愿成就偈的解释,离不开第十八愿成就文!

    给师兄提供解释成就偈的标准解释依据。

    这是圣言量!这是释迦牟尼佛解释的,堪称是金标准!

    我们凡夫不能随文解义,绝不能离开圣言量,随意解释“闻名欲往生”义,否则,就会把人引入歧途。

    好了师兄,仅供参考!

    南无阿弥陀佛

    师兄:

    师兄讲的好,多谢师兄的深层解释。

    好的师兄,我记下了。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文中二处“闻名”的交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ow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