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整个社会的经济氛围顿时活跃了起来,政策上有国家支持,心态上人人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状态,满是激情,在这段时间内一家家企业赛跑似的成立了起来,也的确有不少的企业创造了一时的辉煌并且留存至今,但那毕竟只是少数,而绝大多数的企业最终都成了改革的试验品,包括有些名噪一时的企业,也免不了消逝的命运,最后只留下一个名字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时间在远去,谁又知道这些名字会被记多久呢?所幸,因为有《大败局》这本书,那些已经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企业又一次被提起来,只不过,是作为失败的经验。
《大败局》一书是由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写的,虽然这是一本与经济相关的书籍,但是作者本人却是新闻专业而不是经济学专业出生的,不过他商业记者的生涯为他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与素材。这本书是作者通过列举一些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一些辉煌无比但最终都破产的企业的创立、经营、结局从而分析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虽然这不是一本专业的经济学著作,并且作者也是在这些企业出现问题之后才写的,但这并不代表这本书就不值得一读,书中作者的思考确实有它的意义所在。
书中作者所列举的企业它们的经营范围各不相同,有生产酒的秦池、做保健品的三株、涉足互联网的瀛海威……但它们却有着两个相同之处,第一是它们都曾辉煌过,二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这些企业借着改革的春风一点点地成长起来,它们很多开拓的都是一片少有人涉足的市场,如果得以继续经营,或许现在它们早已成为了行业巨头。关于它们的失败,作者在序言中总结了三点原因: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在作者看来,这也是中国企业家的通病,中国企业家要想真正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力量,首先必须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
那些企业家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有自己理想和责任感,他们对自己、对企业负责。然而,他们对民众智商嫉妒蔑视,对市场规制无比漠然,对社会经济秩序缺乏责任感。他们的失败,有的是因为个人的局限,有的是因为政策的相悖,有的则完全是由于对规律的无视,而对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自身并不是未曾料及,只不过,当问题开始显露出来,一切改变都是徒劳。
那些由盛转衰的企业,它们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借助媒体造势,通过竞拍央视“标王”提高知名度,加强广告宣传,它们的本质却没有多少可以用于竞争和开拓市场的东西。传媒本身就有着非理性的一面,它可以通过宣传造就神话,一旦企业的危机显露出来,势必会转为如潮水般的攻击。但是传媒的非理性并不能决定企业的命运,那些企业的失败更多的是由于实质的缺失。
彼得·盖伊在他的《财富的历程》中说,“经济进步是人类的自然倾向,但该机会必须有两大前提:第一,积极正面的行动,并提供其他若干有利的条件,此外,法律体系能够预测且便于利用,以保护个人及其财产,解决个人的争议并主张个人的协议。第二,当政者不压抑能够刺激工作、发明和投资的诱因。”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改革开放为企业家们提供了极佳的契机,但是由于社会责任感缺失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后政策的优势也显得越来越弱,这两个前提在当时的情况下似乎都未被满足。
这些企业家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因而他们的失败也就可想而知。时代在改变,他们不可能一直都如此,而现在也不可能再有同样的情况。在法律边缘游走,忽视道德的价值或许可以换来一时的成功,然而,失败了却是万劫不复。而对于政治秩序和经济自由谁先谁后,也是不言而喻的。政治应该成为经济活动的规范和保障而不是桎梏,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因而也就需要约束,但是同样也需要空间。
未来是难以预料的,作者在书中列举的这些企业,很多已经不存于世了,我想无论是任何人,在看到那些企业当时的成功之后恐怕都很难想到它们之后会一步步走向绝境。它们的辉煌让人赞叹,它们的失败也让人感慨,但是说到底,无论是辉煌还是失败,都是这些企业家们一手造成的,再去做过多的评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作者写这本书的本意我想也不是为了把他们的失败再重现一遍,不是对那些已逝企业的讥讽而是对以后的企业和企业家们的一种警醒。对于其中的有些人,在追逐利益的时候若能多一些理性与责任,或许它们当初创办的企业仍能留存于世。然而时代的变化太快,快得有些让人摸不着方向,因此,很多时候就容易变得疯狂。
lyAju�;�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