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思考者
当沉默引来鄙夷时,你只需以沉默回应

当沉默引来鄙夷时,你只需以沉默回应

作者: 可惜无声 | 来源:发表于2016-09-27 17:09 被阅读335次

    十九世纪末,有位身在德国的年轻人,因无法表现出“应有的聪明才智”被训导主任勒令退学。那时他刚刚十六岁,只得随着父亲来到意大利米兰,想继续学业。但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收留他。因为他不仅超龄,还没有中学文凭,而最关键的是他沉默寡言。

    这是个相当沉重的打击。少年每次被噩梦惊醒,脑海中都会浮现教导主任那满眼的鄙夷。

    迫不得已,少年只身来到瑞士苏黎世,想碰碰运气。万幸,当地大学的校长对他很是赏识,他推荐少年去往一所小镇中学复读,那里的老师并不在意他的沉默,而专注于开发他的天赋。在短短的六个月中,他从一个畏畏缩缩的白日梦想家,变成了一位依然不好闲谈,但却充满幽默感,才智卓越的年轻人。

    他的名字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想想那些从小到大,陪伴你一起长大的同学吧,看看还能回忆起哪些名字。我们恐怕更容易记起那些性格张扬,爱说爱笑的“捣蛋鬼”。那些不善言辞的,坐在角落里的同学,他们的面孔在当时就模模糊糊,名字如今也早被遗忘。直到有天老师提起,才听说他已经成了学者或者作家之类。

    其实不管你进入任何场合,其中总有些沉默寡言的人。他们或低头,或凝视,或沉思,看上去就像是某种背景,为了映衬那些活跃的个体而虚化了自己

    他们用沉默面对外界,他们被称为“内向者”。

    我们生活在一个外向者的世界里,在那里挥舞的手臂被视为旗帜,火热的眼神被视为信标,嗓音高亢能彰显你的能力,措辞抑扬是助推你的翅膀。

    这些外向的人通常魅力十足,他们的诸多表现传递给我们一种强者的印象,与这样的人相处,很容易就成为某种附属。TED最受欢迎的演讲人苏珊·凯恩将此表述为“一个外向理想型的价值系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坚信,每个理想的个体都应该是善于交际的,即使处在聚光灯之下也应当谈笑自若。那里没有太多可供内向者容身的场所,内向更多是被视为一种心理问题而非性格类型,是需要改变甚至治疗的障碍。即使你另辟蹊径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换来的更多是容忍而非赞扬,他们还是会冠以你“古怪的天才”之类的称号。


    按照传统观念来说,内向性格的形成多是后天因素使然。各异的家庭学校环境,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创伤与喜悦等等,决定了你是内向还是外向。但问题的答案真的如此简单么?

    杰尔姆·卡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人类的性格形成,有着相应的生物学基础。在脑科学还没发展的年代,我们并没有太多手段可研究神秘的大脑。但如今技术进步帮我们锁定了靶心,就是杏仁核。它位于大脑的边缘系统中,在人脑进化的早期阶段便已存在。杏仁核主管着一些基本的欲望和反应,它决定我们面对猛兽时会撒腿就跑而非信步由缰。换句话说,杏仁核的存在让我们活得更长。

    但杏仁核是如何影响内向性格的形成?杏仁核敏感的人,面对陌生事物的反应也会更强。他们就像天生携带了扩音器,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引起本能的反应。这种高度应激的体质,决定了他们在面对新鲜事物时,会比那些神经系统相对迟钝的人(他们大部分都成了外向者)更加紧张。而沉默与回避,则是降低紧张焦虑最方便的途径。

    而沉默虽然抑制了紧张,随之而来的偏见却可能引发更大的痛苦。几乎每个内向的孩子都听过类似的话:“你怎么就不像那些孩子一样呢?你应该多跟别人出去聚聚,不要老缩在自己的壳里。”类似的话不一而全,但都存在同样的核心观点:他们都否认了沉默的价值。而没有意识到,对于内向的人来说,闲聊就意味着浪费时间。


    诚然,外向性格在如今社会中,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优势。从博客到微信,互联网的次次迭代正迫使每个人为自己发声,以价值提供传递影响力,将每个个体塑造成一个品牌。但急于发出自己声音的人,却很容易忘记一点:沉默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保持沉默才能深度思考

    这是个与信息起舞的年头,你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跟上它的舞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观察得更加深入,以此获取更多的信息。而对于信息的加工,也是深度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占据大量的脑力资源,容不得其他事情干扰,这个过程自然也不轻松愉快。但若是停止思考,随波逐流,那等于放弃获得人生意义的权利。而善于思考,正是沉默者的优势。

    沉默的人更加理智,他们不会就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轻易做出判断,会在可能的时候重新定义问题,做出可靠选择。沉默的人对危险信号也更加敏感,不容易因情绪左右而忽视问题的存在。沉默的人,亦可以养精蓄锐,如圣雄甘地一般,他将沉默当做探寻真理的必要环节,这意味着专注于一个终极目标,而不会因为路途上的其他小事徒耗自己的能量。

    也正因有人还知道静谧的价值。这个世界才有了相对论与万有引力定律,才有了《1984》和《动物农场》,才有了《辛德勒的名单》与《第三类接触》,才有了无数因沉默而生的无价宝藏。

    所以,当有人质疑你的沉默时,不必恼怒,也无需争辩,只需以沉默回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沉默引来鄙夷时,你只需以沉默回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px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