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
《走出人格陷阱》作者: 武志红

《走出人格陷阱》作者: 武志红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0-06-06 07:27 被阅读0次

    内容简介:

    “人都在追求卓越。”

    这句话,你赞同吗?特别是,你觉得自己在追求卓越吗?

    相信问这个问题时,多数人会觉得:嗯,是啊,应该是这样。

    但其实,无数人的人格有各种陷阱,这些陷阱约束着他们追求卓越和强大。无论外在的条件多么优秀, 漫漫人生长路上,人格才是核心竞争力。

    本书以“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和“七个心理寓言”为理论基础,详细说明了“人格”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愿这本书能帮助你认识人格的魅力与陷阱,从而不断完善你的人格。

    作者简介:

    武志红

    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于北上广等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个人、家庭的种种典型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著有《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 《 为何你总是

    会受伤》 《为何家会伤人》等作品,个人作品销量超百万册。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第一次完整的看武志红的书,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我的那些困惑很多来自于我的直觉,我身体的本能,我在书里找到了共鸣,有时候不是我的错,是别人过于越界,而我坚守不足。武志红老师提出了做自己,倾听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感受等原则,什么是自己呢?就是一个人过去生活的总和。什么是成为自己呢?就是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永远丰沛的体验和感觉,勇敢的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之中。

    #  总体来说还不错,主要讲了在人际关系中多开一只眼去探究人际关系和谐或者冲突的原因,平衡我们人生最初的考官,我们内在的父母和内在自己的相处模式,中间有段荐书有点尴尬,最后一段面子和里子有点深但只是几笔带过,我觉得这个话题更有趣一点,会找武老师其他书来看这部分

    #  通俗易懂 心灵马杀鸡~不错~

    贰:

    这本书是比较散,应该是作者各种讲课内容、写稿拼起来的,有些我在“得到”上就听过。不过心灵类书籍总是常翻常新,总能给当下的自己看看病开开药方。

    一、关于当下

    1.痛苦的原因一,留恋过去——拥抱真相是解脱的唯一途径;活在当下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当下的力量》一书中说,“你是怎样放下手中熊熊燃烧的木炭的?答案就是丢掉。”接受真相,放下真相,停下来感受现在你真正拥有且仅拥有的这一秒。

    2.痛苦的原因二,着眼未来——我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容易焦虑,仔细分析,是因为被目标淹没,甚至是被很多其他的目标一起淹没。“仅靠目标做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强迫式的。有这种动力的人很容易焦虑,所以会比较努力,但他们缺乏全神贯注的素质,于是做事会比较马虎,而且会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做得非常到位。拥有全神贯注做事这一素质的人,是能够活在当下的。他们也有目标,有一个全盘规划,但在做事时,他们会关注当下的信息。”但是,怎样在关注当下的时候不沉溺于细节,保持高效的产出,可能需要我不断的练习。

    3.获得专注——觉得自己的专注力很差,现在在看书时简直像个有多动症的孩子。书中对于多动症的描述用来形容我也挺到位的,“一个多动症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时间渴望做许多件事情,但因为渴望太多了,他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什么都要做一点。”书中有句话提醒了现在的我:“照我说,如果你要求自己专注,你就会失去专注。专注和幸福、快乐等一样,属于那种你越想抓住就越抓不住的事物。”要求可以理解成内在父母又来指手画脚啦,小朋友就很难受,专注不下去,这时候家长就起开点别说话,小朋友自己现在想做啥就做啥。“专注的确不是努力来的,而是你沉浸在一件事物中,自然而然就做到了关注。”

    4.学习冥想——一直没有学会冥想,最多只是偶尔躺着什么都不做,但时间也很短,又忍不住看手机、听书之类的,让自己的生活填满。书中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路,冥想并不是需要“努力”去达到的。“放下头脑中的一切,这被称为“空寂”。当你做到这一点时,冥想自然会来,你自然会与世界相遇,爱与智慧自然会降临。“冥想”这个词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主动努力的结果,也很容易被理解成一种神秘状态,这都是误解,所以描绘这种状态更好的词是“空寂”。对于许多人而言,“空寂”这个词也很难理解。它简单,但那种境界我们的心似乎无法捕捉,那它可换成另一个相对好理解的词——“单纯”。”这段文字我本想用自己组织下语言,但发现自己还处在只是了解的层面,就作罢,先这样看着,慢慢感受吧。

    二、关于关系

    1.与事物的关系——很多时候感受不了事物,更别说抓到本质,甚至是做出行动。很多时候是因为从小开始长期以来,自己与事物的直接联系经常是处在被切断的状态中,慢慢的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想想看,就在前两年我还连自己穿衣服是冷是热都判断不好,没法正确的根据天气增减衣物,更别说更多更大更深层的事情了。从现在开始,“在每一件琐细的小事中发现并尊重自己的感受”。慢慢获得书中所说的,“内聚性自我”。“内聚性自我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个里程碑。当你形成内聚性自我之后,就会经受情绪惊涛骇浪的袭击。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之中,你感觉自己能够稳稳地站在那儿,那就意味着你形成了内聚性自我。”做“勇闯狂野之境的小豹子”啊,不做被风吹得摇摇欲飞的芦苇。

    2.与父母的关系——小时候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关系:你不按我的来,我就不让你好过;你让我不乐意,我就加倍让你不痛快。这种情境应该是我“受害者心态”的重要来源,内在关系模式中的控制与被控制的程度太深了。“自信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赞赏“内在的小孩”,而自立就是“内在的父母”尊重“内在的小孩”的独立空间……。”当我自己感觉很难自立的时候,试试内心对自己不加评判会不会有效果?

    3.与工作的关系——工作挺像是我童年模式的重现。物质上还不错,想要什么差不多都能满足了,实在买不起的也就算了,大致处在同龄人偏上的境地,但也不会很好、拔尖;情感上很匮乏,自己享受着不错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做着不喜欢的事情,听任别人的安排,没有自我选择,每天活在众多不快乐中,很多情况下必须要屏蔽掉自我的存在才能把事情应付过去,并且一直认为自己处于受害者位置上。这个点是写完了,但我不知道改善方向。如果说“不论在任何状态下,人都有选择的权利。”那么我想知道,“在工作中选择尽量调节心情”和“选择一份不那么累的工作”,哪个选择是对的呢?

    4.与他人的关系——第一点,我发现自己不爱与人交往很大一个原因是交往太少了,没有经验。开心时表达的语言动作可能会变形;吃亏时无法在当时维护自己的利益;生气时不知如何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自然无法体会到与人相处的乐趣。要处理这个问题,只能说慢慢“补课”,去和人接触,去在摩擦中反复打磨自己。第二点,对人性保持乐观但理智冷静的态度。人的本质是利己的,在人际关系中不要因为对方自私就多加怨恨,甚至再次封闭自己的心。“永远保留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权,永远拒绝任何人为我们的人生做主,因为那个人不管多么贤明,他一定仍然是个凡人,他仍然一定会谋他的私利。而最大的私利,其实不是钱财,而是权力,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的欲望。”第三点,可以冷静,但不要冰冷。有时候为了淡化被伤害了后的痛苦,我会用冷冰冰的感觉来对待这人这事,不过可以试图找到这样的思路“我承认我的自恋在你这儿受到了损伤,但我们还是可以相处下去”。哈哈写了三点,两个具体理念都是关注负面的,我在人际关系中是多难受吃过多大亏啊,这点貌似可以再渐渐深挖下自己的内心。

    5.与恋人的关系——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呢?书中一个点让我能反观自己的真实生活。书中讲,《乱世佳人》里斯嘉丽醒悟到自己不爱艾希礼,但这却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不论无论如何醒悟,像艾希礼这样的男人,仍然对斯嘉丽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这种温和儒雅的男人与粗鲁的父亲完全不同,靠近这样的男子,会让她觉得她的生命似乎圆满了。但她并不能真正和艾希礼生活在一起。因为,“其实她从来没有学会和这样的男子相处。她学会的,就是如何和白瑞德,也即父亲这样的男人相处。她可以和他们一样粗鲁无礼,一样残忍无情,但又在这种前提下找到相互欣赏和共处的方法。

    6.关于孤独——“执着于别人时,没有人牵系的孤独就意味着最大的恐惧。”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先是有孤独,然后又有逃避这份孤独的执着活动,接着这份执着就变得非常重要,它操纵了你整个人,使你无法看清真相。”感觉这段作者没说清楚,只是说孤独是因为执着,但是不执著了就不孤独了吗?我觉得怕是未必吧,人总是需要关系的。我暂时理解的是,作者为这种孤独提供了一个思路,也就是不寄托于一个具体的人事物,“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一个终极的牵系。有了这个牵系,自己的灵魂就不再是孤魂野鬼。然而,任何人都不能成为这个牵系的另一方。”境界还需慢慢修炼呐。

    7.关于考试——竟然从这种心灵书里获得了一个实用性方法哈哈,虽然这个方法之前在他课上了解过,不过当时没吸收。对于考试,不要有“受害者心态”,觉得自己好没办法,觉得自己是被逼的。“如果你完全从考生的角度来看,面对考试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恐慌,而且会有一种愤怒。”作者说他为什么这么考霸是因为“我作为考生,面对外在的考官和我内在的考官的时候,我深信这个考官是好的,考官会善待我,不是我的敌人。这会导致当我面对一个比较宽松、接纳的考官的时候,就会超常发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的父母就是我的头号考官,他们是好考官。”稍微细想就发现,我现在还做不到内心深信别人是好的,但现在最起码让自己尽量感受到自己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作用吧,自己是主动的,这样做的事情也更好达成一些。“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够停留在自己的想象和思考之中,你可以去想这件事本身可能都有一个轨道,你能不能试着找到这件事情自身的轨道。”这个想法来看写作也是这样,只要不是自我疗愈类文章,就不能封闭着自己的脑袋写,要多发掘写作背后的逻辑、套路、框架。

    三、关于选择

    选择是我最近很关注的一个方向,感觉自己这么多年,没有几次是自己真正做出过选择,现在也不敢选择。

    1.选择困难的原因,不信任自己——参考上面第一条“与事物的关系”,隔断了自己的感受了,肯定没法相信自己,没法相信自己,就更难获得感受。所以尽量在每件小事中保持主动性吧。“一旦一个人失去了对自己感觉和判断的尊重,就不可能拥有丰沛的创造力。”“如果你由衷地信任你的自发性,你在伸展的时候就会很容易。”

    2.事件的选择——为什么做不到改变?“所谓“积习难改”,并不仅仅是因为惰性,更深层的原因是控制感。”习惯意味着,只要我们按照之前那么做了,就大致能预想到事情的结果。对我们来说,最难以接受的,并不是痛苦,而是没办法预测的痛苦。假若痛苦能被我们预见到,那么潜意识里就没有那么难受了。所以在需要做出改变时,就自然的想逃避,想着就这么过下去,等待生活把我们推着向前走。比起我们主动制造的痛苦,需要被动承受的痛苦好像就没有那么难以忍受。

    3.人生的选择——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动参与者,不论怎样,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如果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反而让我们对父母心生怨气,为现在自己的困境找到了一个责任人,那么这就是在逃避成长的责任。另外,妄图控制别人,是因为比自己真正去主动做改变更容易。

    四、人格容器与能量

    我的人格容器小,但人又还是有很多能量的,这些能量无处安放,又不知道怎么加以利用,就转化成了各种攻击自我或外界的负面情绪。即使每天过得不开心,也要以这样的方式杀死能量,不然不知道怎么过。以后如果心里无名的不舒服,闹腾,或者不知不觉给自己安排了假想敌,就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在无意识的耗费能量。(书前一半看的是前两个星期看的,这段笔记也是当时写的,今天整理时,发现这段笔记怎么也对不上了书里的内容了,但是这段对我启发很大,所以还是要放。)

    几个不在我这个文章思路中,但觉得写的不错想标记一下的句子:

    1.漫长的男权社会制造了这种集体无意识:女人就是不行,男人就是行。于是,在一个男人面前,如果女人产生不了“我不行”的感觉,似乎爱就难以产生。

    男人多少都懂得这一点。于是,男人普遍习惯于否定女人,也习惯伪装得很行。并且,自己越自卑,就越伪装得“我很行”。他越伪装,就越对所有会唤起他自卑的信心敏感,于是就越要打压自己所爱的女人的自信。

    然而,说“你不行”和“我行”并没有必然联系。

    2.我了解的所有爱情悲剧,都可以看到两个信息:第一,危险的信号很早就被当事人感觉到了,但当事人没有尊重自己的感觉;第二,每次自由恋爱导致的悲剧,都是当事人自己的特定心理主动推动的,不管你看上去多么无辜,做得多么完美,你的爱情悲剧至少有你一半的原因。

    所以,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它比这些教条更真实、更可靠。

    此外,一定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省自己,而不是总玩归咎于对方的游戏。

    3.他们会想,如果改变自己,这个关系就会改变,而孩子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个反思很好,但是常隐藏着这样一个逻辑:家长是亲子关系中的决定者,他们怎么做,孩子就会有什么结果。

    4.这种塑造论,在我们这个国家非常流行,不仅在家中,而且在教育界也占据着主流地位。

    然而,一旦持有这个潜在的逻辑,作为家长,你就彻底忽略了你与孩子的关系的真谛。

    这个真谛就是,关系的双方(孩子与家长)都是独立的人,他们在这个关系中占据着同样的分量。

    5.当你感觉到有强风在撼动你的立场时,可以去尝试寻求自己的感受。

    这时,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可以帮助你:

    你试试稳稳地站在地上,感受双脚踩在地上的感觉。你可以前后左右摆动一下自己的身体,但双脚矗立不动,感受身体摇动而双脚矗立不动的感觉。再将一只手放到你的小腹部,然后问问自己——我更深的感受是什么。

    6. 假若你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你成长的历程中形成的。现在就去检视一下你的成长历程,这会帮助你从别人的评价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地去做你喜欢的事。

    7. 这种欲望,几乎必然会走到英国著名小说《1984》中一段对话所显示的地步。奥勃良:“我们对别人的好处并没有兴趣,我们只对权力有兴趣……温斯顿,一个人是怎样对另一个人发挥权力的?”温斯顿想了一想说:“通过使另外一个人受苦。”(工作中也是有点太常见)

    叁:

    “人都在追求卓越。”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慢慢修改,接受修改过程中的波动性,区分自己真正可以掌握的事情,其他的及时面对,处理,清零。理解这个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的人性,别人的和自己的。一颗心,善恶两半,没有人是圣人,也不要企图当圣人,尽己所能即可。越是害怕和避免的背后,其实是自己的不自信,怕做得不好,怕再次受伤,还是自己的根基不稳,受不住狂风和暴雨,也主动避开了清风和太阳。追求卓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遇见阻碍,要养好习惯,太长的路,慢慢走。

    “人格投射到生活中,就构成了你的生活习惯。”

    人的一生很长,撇开各种外在条件,人格才是核心竞争力,内心的底盘能够撑得住足够多的好习惯,生活才会变得更好。兜得住,生命中的一切才是礼物。

    兜,既是克服也是坚持,克服不好的,坚持好的,如是而已。总是想重新开始,就会做得更好,其实辜负了当下。夹杂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无法沉淀。过于简单乐观的方法论,难成效应。再往深处想,其实都是认真二字。生活和职场,不是学习,很多时候,是零容错率,错了未必可以翻答案。事无巨细,多想一步,补全认知。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造成了现在的自己。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是被动参与的,是别人意志的结果,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这个时候,要警惕头脑中的念头,要用正确的方式唤醒自己的意志,选择主动参与,自己选择。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是自爱和爱别人。”

    自爱,就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对自己,要学会温和,爱,宽容,对别人也是。这样子,不仅会让内在小孩成长,也会让内在父母更好。在关系中受伤的时候,跳出来,好好审视,自己能够做什么。

    人,是复杂的,一方面嫉恶如仇,一方面又脆弱无比。被嘲弄的时候,多给那个人一点点善意,那个时刻,他是脆弱的。有意无意的被打压或者被刺痛,是面对了对方的竞争模式,是他被压抑的“内在的自卑小孩”。

    人在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大人表达愤怒的时候,会扭曲地自我虐待。伤害自己的人,其实是内在的小孩在攻击内在的父母。诸如此类,尝试着理解,对方可能是无意之中的投射,但是不要以负面的情绪认同。遇到任何不舒服的关系或者互动的时候,也按照这个模式反省自己。

    每个人只能为自己的内心和谐负责。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

    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会影响到他的日常交往模式。别人挑剔你,其实是在投射他内心的东西,接不接受在于你,笑一笑,不认同,也就过去了。别人有投射的自由,你有不认同的自由。培养这种观察意识之后,你会多一双眼睛,可以时刻跳出来观察自己,观察别人。

    命运就是我们如何运用洞悉力和爱的规律对事件作出反应。

    生活总是由一个问题接着另一个问题,把焦点回收,反观自己,改变自己。真的是事情过不去,还是自己的思维或者想法卡住了,用好的结果往回推。A事件+B信念=C结果。看起来,事件直接导致我们的行为结果,这中间,信念做了大量的加工工作。信念足够坚定,就没什么大不了。自我动摇了,就主动去寻找答案,保证每一份体验都是自己寻求的,而不是像个木偶人一样被支配,要有自己的思考。有的时候,长期沉浸在某种环境下,会形成一种自动思维。静观自己立马产生的反应,自我分析。把凭什么换成为什么,再把为什么换成怎么办。观复,整理,归纳,得出教训。

    丰沛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会推动一个关系发展。

    付出的时候,全力付出;索取的时候,坦然索取。只付出或者只索取,都会让关系陷入病态。从小事到人生,要懂得平衡。

    不含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坚决。本心与本真,是最可贵的。深情,因为你是你,而不是你所附带的一切;拒绝,也丝毫不带敌意。能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和真实需要,并且换位思考的,才是真正的爱意。

    “未被实现的愿望”是一种诅咒,接受失去,学会悲伤。

    人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未实现的愿望,接受失去,学会悲伤,接收完结的力量。面对痛苦,及时认输。尊重自己的愿望和感受,不要压抑。把自己当作树,别人的态度和指点就是一阵又一阵的风,不要随便一阵风,都能把你吹倒。

    意志的较量,可能是人际关系中最普遍的现象,关系越亲密,越常见,这种较量可能是温暖的港湾,也可能是互相的地狱。那些牵绊,或是你执,到底有什么意义?本质都是渴望改造对方,我选择这个方式,对方坚持那个方式,于是忍不住拒绝彼此,伤害由此而生,因为我们下意识地都觉自己是对的,我对你错,那么只能你改。但是,最容易改变的只有自己。放下改变别人的虚妄,任由恐慌流淌,然后,拥抱真相。

    保持感受的单纯,及时清扫各种杂念,自己心里清爽了,才能看清别人。做自己身旁温柔的观者,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自觉投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出人格陷阱》作者: 武志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rt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