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大城市里现在流行的是花车巡游,各种主题的彩车从街头驶过,车上站着跟主题搭配好的表演者,载歌载舞,热闹异常。但是论热闹,那地方上各种民间的社火更能调动节日的气氛。往往来自乡间群众自发组织或者是群众艺术馆编排的节目更引人入胜,更接地气。
有一年,春节期间,在师大外的街道上走过一队敲锣打鼓的社火,来自安宁区各个乡的代表队,穿着戏服,踩着高跷,抬着轿子,吹锣打鼓,好不热闹从大街的一头走过来。每个演员浓妆艳抹,表情鲜活,极尽夸张之能,热热闹闹的宣泄着对于生活那种打心眼里热爱的劲。我记得那是我第一次看规模这么大的社火游,社火的队伍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完,当时的我觉得新鲜,同时也感到可笑:打扮得真土,神情太滑稽。
可是,你看这样的表演,它的生命力之强,在过去近三十年后,当时演员们的表情和神态依然活灵活现在我的记忆里。时间的流逝,生活的沉淀,再想起当年他们的表演,才能体会到那种大张旗鼓,肢体扭曲,表情古怪,脸蛋涂得红红的,嘴唇画得大大的,眼睛描得黑黑的,浑身上下甩起来像用尽了毕生的气力,这样淋漓尽致的表达,才是难能可贵:没有一股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是做不出这些。没有愉悦路人的心态,是不可能在长达数小时的表演中一直坚持下来的。这些普通的农民和工人,何尝不是街头艺术家,行为艺术的代言人呢?!一场社火,留给我一段关于节日的回忆,在回味中,终于明白他们要表达的,那种欢天喜地的表情和动作,就是对生活美好的向往。那种愤世嫉俗,乖戾凶恶的神态,就是怒斥生活中的魑鬼魍魉,他们用白脸、黑脸和红脸去塑造门神般的代表,在赞美中体会世间的善,在怒骂里排解人间的愁。
节日里的活动总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好的表演更是令人难忘。佛山的舞狮肯定算是这一类。在19年元旦的那天,我来到佛山,在叶问故居看了一场舞狮表演。之前,只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过,认为舞狮的热闹气氛不过是艺术加工出来。在表演开始前,人们已经围坐在一个有几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边,有人坐,更多的人站立企盼。随着一阵锣鼓响,场外出现一只威风凛凛的雄狮,第一次亲眼看到两个人一前一后扮演,举手投足配合默契,还是有点意外。但是舞狮的震撼可不在这里,狮子亮相踱了几步,就开始随着锣鼓的节奏,由慢到快,跳上了站桩,这才是它真正表演的地方。只看这只狮子,从一个低桩一跃而起,稳稳的落在一个高桩,两个演员的四脚同时踏在一个横截面积只有一个牛肉面大碗那样大的木桩上,在这个立足点上,再高高跃起,深深藏伏。当你看到雄狮在木桩之间辗转腾挪,再想象每一个动作,若是自己来做,是否能做出?如此思量,就知道这小小的舞狮靠的全是练家子的基本功,无怪乎佛山拥有名震海外的武术威名,出了一大批影响后世的武术家!
等到群狮开始争夺绣球,各路人马一拥而上,所有的竞技动作都表现出来,一群狮子咆哮乖张,张牙舞爪,肆意宣泄,把一股向上的阳刚气抖荡出来,冲击着现场的每个观者,这才明白,影视作品不仅没有太多的渲染,反而会在表现舞狮气氛的处理上,有些捉襟见肘!人们有时候凝神屏气,有时候击掌赞叹,节日的欢喜和热情自然就被激发出来。舞狮扫荡了一年心灵所有的阴霾,更添了一股奋发的豪情。作为一个外来游客,通过观看舞狮表演,就会对佛山人,乃至整个潮汕人,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舞狮过程中体现的拼搏、阳刚、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不就是他们的精神吗?!
社火和舞狮,一南一北,同是节日里老百姓的群众文化活动,他们不仅为节日添了彩头,提升了气氛,也通过他们,展示了当地人的追求。也许作为年复一年的表演者,他们可能会习惯了观众的鼓掌,路人的赞叹,但是毋庸置疑,但凡心里有着辞旧迎新念头的平常人,我们还是会在特定的日子里想念他们的表演,等待着他们的出现。
热热闹闹过大年!这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追求,里面有太多的寄托和企盼,而社火和舞狮这一类的文化活动,恰恰满足了我们。这样的文化活动,称得上高雅,更值得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