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初心的偏移》
摘录:
1、 当教育这个工具培养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材”的时候,其重点是“材”而不是“人”。在这里,教育的目的已经发生悄然的偏移,教育强化工具性的功能而淡化人文性的意蕴,便是很自然的了。
2、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的教育应该重新考虑自己得价值取向。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我们应该重新调整教育航向,让教育回归“人”的轨道。
思考:
“唯有始终关注“人”,教育的初心才永不丢失”。这句话是李镇西老师在《教师的解放与超越》一书的第一章中的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虽然短短的几个字,但是其中却蕴含着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这本书是今天才拿到的,对于李老的书也看过不少,最喜欢的便是李老那种敢说敢做的教育之道。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一直所向往的教育态度,作教育干的就是良心活,所以求真务实是首要的条件。
在文中李老提到一个小学生的一则日记:说是一个孩子向老师问好,而老师却没有回应。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身边是常有的事,有些亲和的老师或许会给个微笑也或是答应一声。但是对于回“问好”是几乎没有的。但是在这方面我自以为自己还算是合格吧,无论是哪一位学生或家长,不管是那一个年级的孩子,也无论他的表现和成绩如何。只要向我问好,我都会回上一句“你好”。既然你能认可我是老师,那么我应当做到你所期待的样子。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就是一面镜子,你做出怎样的反应,学生就学着什么样的动作。不要以为孩子记不住你,我们可以细想自己的读书生涯,有哪些你遇到的老师是你不认识的,特别是大学之前的老师,可谓是挥之不去的,也就是说你的形象会一直存在于你所有学生的记忆之中。就算是萍水相逢为何不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了。
“以人为本”这个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了,只不过现在被用的千奇百怪,无论是做什么活动。都会被惯于驰名。几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做着做着就不复存在了。育人的口号倒是震耳发聩,也确实有一批忠实的拥趸。这就像看以前古惑仔电影一样,每一次有打斗都是各自领着几百号人,但是真正参与打斗的往往就那么几个,其余的人都是在后面打气的。想着凭借自己的大嗓门去喝退一部分胆小者。这种方法一旦生效,就屡试不爽了。以后每一次的斗争都会看到嗓门大的那一方会取胜,这也似乎成为了一种定律。所以到结果都不知道到底是因为身手了得而取胜的,还是因为这种口号声大所取胜的。而现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也出现一种怪的现象,学生倘若没学到什么知识,或者品行不端,家长就会说学校教育的问题。如果孩子奋进,取得好的成绩,别人也会说你们家教育的真好。但是回到我们那个时候,不管孩子学习的怎么样都不会全归结到学校教育身上去。因为那时候的教育是透明的。但是现在就大不一样了,几乎是所有学校都会在门口写上这么几个字:“上课时间请勿打扰”,我也不知道这种所谓的打扰到底是从何而发生的。所以教学的根本问题还是在教师的教学意识上。意识没跟上教育理念再好也是白搭,更难落实“以人为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