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需要“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需要“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作者: 发疯的然然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19:08 被阅读28次

    大约在两年前,我在工作时遇到过这样一个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曾在好几家游戏公司带过项目,突然有一天看了《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立志要将游戏和教育结合在一起,于是果断辞职创业,租了一间公寓,召集了几个小伙伴就开始干活了。

    我当时的老板是这个清华哥的朋友,想要在这个项目里参一腿,也不知他们看上了我什么,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就把稀里糊涂的我拉进公寓楼上班去了,等到了第二天我才了解到,他们原来是想让我给他们写教程。

    不管是当时的体验还是现在的回忆,那半年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在地狱里一样。一方面我并没有编教材的经验,一切的一切都是生拉硬拽。另一方面我也觉得人只有想被教育的时候才愿意接受教育,而一个想要被教育的人恨不得你一句话就把事情全讲清楚,那么关于游戏和教育结合,我就更倾向于在复习阶段游戏化,而不是在学习阶段,所以在观念上,我跟他们也完全搞不到一起。

    可能正是观念上的冲突,清华哥看我很不顺眼。

    我平时并不是一个爱怼人的人,别人说什么我最多也就是传达一下自己曾经看到的东西,不管对方接受不接受,尬聊也总比完全尴尬稍微好一点。可是在那段日子里,只要我一开口,清华哥就是一个字,怼。我要讲逻辑,他就用经验怼;我要讲经验,他就用感情怼;我要讲感情,他就用逻辑怼。我算是学会了,如果你想要战胜一个在道理上站得住脚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去跟他讲道理,甚至就不要让他说话,然后疯狂给他贴标签嘲笑他,用这种方式,你可以击败一切不愿意打架的人。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清华哥这个人真的是太讨厌了,所以我选择离开那个屋檐。

    这两天,我们公司组织小伙伴轰趴,在晚上海吃海喝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幕。

    我公司有一个新人程序员,刚毕业不久,是一个很文艺的小青年。这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有的,拍照专业,吉他弹得很好,但要说在说话方面,这位简直就是个门外汉。然而,他或许是想要在同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吧,讲话时总是一副很厉害很了解的样子,还很喜欢做出评价。可事实是,他讲出来的话严重缺乏常识,吓得大家呆呆地盯着他,纷纷怀疑这孩子到底是怎样才长这么大的。

    遇到如此美好的一个样本,不怼他简直对不起他的人设,于是呢,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就开始了,其中带头的人就是我,怼得好爽。

    怼了一会,我发现新人小哥的表情开始有些许尴尬了,那种有点不服气、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都说不出的表情,让我想起了两年前被清华哥虐待的自己。

    本质上讲,不管新人小哥发表什么言论,都代表了他过去的认识和经验,就算他的认识和经验是有问题的,也不代表他就应该被如此对待。猛然间,我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当初我超级讨厌的那个样子,于是愧疚了。做人真应当每日三省吾身呢,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人,己所不欲,不可施之于人。

    虽说克制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人为什么会有怼人的冲动呢?难道平和的在一起不才应当是人们所追求的么?于是就要拉出来上个月才学来的理论,是武志红的心理学专栏中关于“攻击性”的介绍。

    他说,如果把每个人的“自我”看做是一个能量球,那么当能量球向外伸展的时候——好比能量球想要接触其他能量球建立关系时——就会产生“攻击性”。

    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人是有领地意识的,有些东西被认定是自己的了的时候,就不愿意被别人侵占拿去,一旦有人侵占拿去,人本能的就会反抗。我们就看那些意识发育还不完善的儿童,一旦他抓住了一个什么东西,你从他手里抢走,他就会通过哭闹表达不满。这一点在成人身上也一样没有退化,否则我们为什么会有“损失厌恶”,只不过成人的处理方式更合适而已。

    对于可以触摸的物体,人们有领地意识,那么对不可触摸的意识呢?实际上也是一样。

    当我们跟别人建立关系,在“认知领地”的层面,多少都会有“侵占”的动作。好比之前清华哥在我表达观点后觉得我很操蛋,如果他接受了我,就相当于我掠夺了他一部分的“认知领地”,然后他的“认知领地”就“丧权辱他”了。再好比前两天新人小哥发表自己的言论,如果我们一众小伙伴接受他的话,那么我们的“认知领地”就会被他掠夺,然后我们的“认知领地”就“丧权辱我们”了。于是,清华哥反抗了,怼了我;我们也反抗了,怼了新人小哥。

    由于“攻击性”是关于“自我”的,所以人的“攻击性”也就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我们的“自我”需要通过与客体建立关系才能存在,客体相当于“自我”的镜子,所以人们永远都会去寻找能够承接住他的客体。于是呢,即便是再宅的人,也需要“二次元小姐姐”这种虚拟的客体承接“自我”这个能量球的攻击。

    武志红接着介绍,如果“攻击性”被接纳,那么它的表现方式就会转化为热情、创造力这样的“生命力”。而如果“攻击性”被忽略或者被拒绝,那么它的表现方式就会成为真正的攻击。这时如果攻击向外,就会变成破坏性;如果攻击向内,则会变成抑郁。

    虽然“攻击性”不能避免,但我们可以避免真正的攻击。方法就是武志红介绍的,就是作为客体,我们只需要承接住“攻击性”,接纳它,它自然会被转化为热情、创造力这样的“生命力”。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具体讲的是谁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文章大概是说有一个自认为屌屌的文艺青年在某次文艺界的聚会中见到了某位文艺大佬。当然了,屌屌的文艺青年并不清楚他所面对的是何等的力量。在攀谈中,屌屌的文艺青年发表了自己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文艺大佬听得津津有味,甚至还提出了几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屌屌的文艺青年答不出来,就装模作样地搪塞过去了。

    之后,屌屌的文艺青年觉得文艺大佬的问题真的很难解释,于是找到了高人求解,高人也觉得问题很棒,就问屌屌的文艺青年来龙去脉,屌屌的文艺青年这才知道,原来问问题的大佬才是研究那个话题的专家。屌屌的文艺青年瞬间蔫了,意识到自己之前其实一直是在班门弄斧。

    后来通过高人的引荐,屌屌的文艺青年又接触到了文艺大佬,大佬看到屌屌的文艺青年后,非常开心地跟屌屌的文艺青年讨论当初他发表的观点,不仅论证严谨论据充足,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批评的意思。屌屌的文艺青年被彻底折服了,于是写了这篇已经被我差不多忘掉的文章。

    不管这篇文章是真的还是编的,文艺大佬的态度确实让人舒服,因为来自屌屌的文艺青年的“攻击性”完全被他接纳了,结果就变成了“生命力”。

    武志红在他的专栏里特别喜欢说这样一句话,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或许让全世界都充满爱是个梦,但如果能够学会控制自己,在亲爱的人向自己释放“攻击性”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接纳它,那么至少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充满爱不是完全没可能。为了这样的生活而努力,想一想也是值得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需要“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gf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