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河南教师读书会
从细微处撬开文章

从细微处撬开文章

作者: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 来源:发表于2020-10-23 23:26 被阅读0次

这个周末给孩子们布置的读书作业是:回(再)读《范爱农》和《藤野先生》,要求:1.在原著中圈点、勾画、批注,2.做读书摘记或读后感。

之所以这么布置作业,一是为了领着孩子真正的走近并深入名著,这叫沉得下去,二是为读完有所得、有所获,这叫收拢过来。如此耐得性子静下心来读书,不止是自己真正得到书中内容、力量的滋养,而且不管考试名著阅读怎么出题,这样养之有素的训练,对孩子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既然给孩子们布置这样的要求,那做老师的,肯定要率先示范啦。

我就以《范爱农》这篇文章为例,从白描这个写作点切入这篇文章,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来串联出这篇文章值得孩子们关注的一些知识点。

文中描写范爱农的有三处,用笔都极精简,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简笔勾勒,却将人物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是为白描手法。

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上去总像在藐视。
2.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是这几年头上却有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3.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带着农夫常戴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鲁迅先生写人极擅长用白描写法。就像他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说明是个活物。十来个字就把祥林嫂在人生最后时刻遭受多重打击和蹂躏后,那呆若木鸡,了无生气,失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长妈妈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一个大大咧咧、不苟小节的农村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大家果然是大家,大家毕竟是大家。

对范爱农的这三次外貌描写,我们可以抓住三个小细节——

1.眼球白多黑少

“眼白多”可以带动孩子们联想一下,如果你拿眼瞪人的时候,或者你眼皮往上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就更容易理解了。一般可以推测这个人生性比较清高孤傲。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一开始作者和范爱农的关系特别紧张。当然这个紧张后来证明是个误会:当年鲁迅去接机的时候看到范爱农等人带着(自己师娘的)绣花鞋,很是鄙视,以致于双方产生了误会,可是这种误会范爱农绝不肯当面解释清楚,就此杠上了——只要鲁迅说往东,他必说往昔。以至于自己的恩师徐锡麟被杀害之后,留学生主张发电报吊唁,作为徐锡麟亲学生的范爱农竟能说出这么冷酷的话:杀的杀掉了,死了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也无怪乎鲁迅说他愤怒了,觉得范爱农简直不是个人。

圈画此处的时候,一定要要求孩子们在旁边批注:从这些细节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范爱农?

2.破旧、寒素

从这极为精炼的几个字,我们可以推测出范爱农的经济状况,而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又往往与他的社会地位,为人处事等不能截然分开。正因为范爱农骨子里的那份清高,回国后的几份职业陆续没保住。对时局又有着敏锐的嗅觉,让他难免发牢骚,做“愤青”,偏又是个说话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耿直楞头青,以至于最后竟发展到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最后的最后竟掉到水里淹死了……至于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怕是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这样一个心热的人,处在一个冰凉的社会当中,可想而知结局会如何——相当凄惨,他死后一无所有,一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他撒手人寰了,剩下的母女俩又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

此处批注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们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不一定非要照本宣科的说,这是一个迂腐的、愤世嫉俗的、不善为人处事的范爱农。

3.笑容

此处描写倒是能见到一点温情。鲁迅说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结合语境可知,范爱农之所以展露笑颜是因为武昌起义和绍兴光复。可以想见范爱农对吃的简单,穿的寒酸这些都混不在意,只有革命才能给他带来了一些新的亮光和笑容。这样一个关注时局、关注天下人命运、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却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处处遭排挤,最终凄然离世。这不正是怪胎社会中小人物的可悲可叹和可怜吗?

无怪乎鲁迅在他的《朝花夕拾》的小引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娴静来,然而为时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无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下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这一段话其实就是读懂读透那个特殊时期鲁迅文章的一个纲。而《范爱农》这篇文章确确实实是鲁迅追怀亡友的散文,追溯了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他的命运却让人扼腕长叹,他的死其实就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他的死同时又折射出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可见鲁迅对这位政治倔强的爱国者兼好朋友的同情和悼念。

其实范爱农不仅仅是一个人,他应该是一类人的缩影,因为他的身上有着太多那个时期政治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境况。

到这里就水到渠成的由点(白描)到面(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梳理与把握),完成了对一篇文章的赏读。

和孩子们共读《朝花夕拾》,就是该引着他们从细微处作为作为切入口,一点一点的走进文本、剖析文本——

从白描手法作为切入点,由人物的外貌联想到他的经济状况、他的社会地位,再由他的为人处事,推测到他的结局,梳理完情节,再跳出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人物?对这样一位人物给予了什么样的感情?

至此,解读一篇文章的三个维度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三者都得到了落实。从怎么样写(写作手法)(白描)读下去,读出是什么和为什么,正好完成了一个进得去出得来的循环。

弄明白了这些,接下来就引领孩子们在圈画之余做批注:范爱农的性格特点有孤傲、正直、倔强、愤世嫉俗。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已经圈画过,当然还要引领孩子们梳理故事情节:

1.在日本留学时期,在同乡会上和鲁迅发生争执。

可以看出他为人处世,只有耿直没有圆滑,所以是一个孤高正直之人。

2.因为没有学费而无法继续留学,回国后在故乡受到排挤迫害,几乎无地自容,只好躲到乡下教书,后与鲁迅重逢,两人续谈各自经历。

可以看得出他为人处事欠缺,却又满腔热心关注时事。

3.辛亥革命后,他热情高涨,身兼数职,做了很多事儿,却卷入报馆被封案件。

可以看出他对革命保有怀有极大的热情,为人处事欠缺。

4.鲁迅离开绍兴后不久他便失业,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终日借酒消愁,最终溺死。

依然能看出他为人处事欠缺,太倔强,愤世嫉俗。

这样一点一点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深入进去做圈点勾画,做批注,再跳出来,梳理出自己独到的阅读感悟、读后感、读书札记。这样深耕细作一遍,孩子们范爱农有了深刻透彻的了解,对鲁迅也有了更直观给全面的了解。

闫学在《给老师的阅读建议》这本书中说道

如果教师本身不喜欢阅读,就可能有意无意间成了学生不爱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一个孩子喜欢读书,就应该让他读和同龄人孩子能够找到共同阅读话题的书,这样他们能够拥有共同的生命成长密码。

还要善于建立起阅读的仪式感,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希望和孩子们一起,共读一本书,共赏一篇文章,和他们一起探讨共同的阅读话题,进而能够拥有和孩子们共同的生命成长密码,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相关文章

  • 从细微处撬开文章

    这个周末给孩子们布置的读书作业是:回(再)读《范爱农》和《藤野先生》,要求:1.在原著中圈点、勾画、批注,2.做读...

  • 你真的有知觉吗?

    就是从细微处感到幸福的能力

  • 关于日更,我们可以写些什么

    一 从细微处落笔。 从细微处落笔可以分成七个部分。 1所见。 可以写对一物抒情。 可以先对多物相...

  • 简:看自己,看他人

    图文/喜悦 从细微处看自己。 从整体处看他人。 细微处,即可看见自己每时每刻的起心动念,看见自己的所思所想,看见自...

  • 复盘

    1,从本篇文章/音频/视频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的概念 生命之美在细微处 2,我在本片文章/音频/视频中学到的怦然心动的...

  • 从点滴做起

    凡事从细微处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有我在的地方就是家。

  • 第五十四章 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让我们从细微处窥探一下宇宙的秘密。

  • 从细微处欣赏

    一片叶有它的至美,一朵花有它的至艳,一片云有它的至纯,一颗心灵有它的至澄,从细微处欣赏,总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 于细微处,“炼”文章

    上周我有幸参加了总公司组织的通讯员培训,有些意犹未尽。 三天时间收获满满。见到了经常在《公交报》只认...

  • 句子分享

    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样。——毛姆 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总是能从细微处发现不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细微处撬开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iv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