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河南教师读书会读书读书
读书007 ||磨刀霍霍——读张晓峰作品集《轮椅上的弦声》

读书007 ||磨刀霍霍——读张晓峰作品集《轮椅上的弦声》

作者: 已申请销号 | 来源:发表于2017-09-21 09:17 被阅读69次

    文:涅阳三水

    感谢小小说老师张晓峰的赠书。


    认识张晓峰有十多个年头了,读他的小小说时间还要往前推。

    记得最初读他的文字,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一起在《教育时报》上发过文字;后来,又在新浪博客上相遇,又在腾讯上交流,在散文和诗歌中相惜。

    张老师是一位淳朴的乡土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姿态放得很低,以一种平视甚至仰视的视觉,去写那些平凡甚至卑微的小人物,他们的生存、际遇、幸福与痛苦,为小人物的悲欢喜怒哀乐着。

    对于文学,我向来有一个主张:“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张老师对这点也深信不疑,同时也做到了。每写一个故事,张老师都是在用心和里面的人物对话和交流,并尊重理解他们,替他们说话,替他们把内心的世界张扬到外界去,让世人明白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情感世界。

    身为一位农村教师,张老师的创作题材来源,首先就是在校园里。

    在第一次读到《“小偷”的报复》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哭了,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也同样发生过这样的事儿,我就像那个故事中的王利一样,被老师误会,从而在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但这个王利远比我幸运,他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以及老师的忏悔,有后续的补救机会。而我经历过这个之后,老师远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却要背负着这个“小偷”的罪名,在心灵上一直痛苦到现在。都说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件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我自己从来没有想着把它给表述出来,而张老师做到了,这个故事似乎是一轮阳光照到了我的内心深处,让我知道这样的经历,不仅仅只有我一个;这样的老师,也不仅仅只有那样一个。自从读过了张老师的这篇小说,我觉得心灵上的枷锁去掉了很多,在后来的日子里轻松了很多,再没有半夜噩梦连连了。

    我想在我们中国,也可能有很多孩子都遭遇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又有谁能够把内心深处的苦痛像张老师这样呈现出来呢?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张老师的小说真的是在为学生代言,为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一生,为学生的未来,向老师们建言,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要慎重一点,再慎重一点,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让一颗心蒙上一辈子的阴影。

    在《教育时报》作者群里,张老师被我们尊称为“班长”,我们经常在里面聊文学,聊生活。时常听张老师聊起他的母亲,一个在母亲的千般呵护万般娇宠下长大起来的男孩,在岁月的冲洗中成为一名作家,母亲在童年给予他的营养是怎么样都无法去除的。

    其次是在家庭里,张老师的亲情小说也是最能够感动人。

    在空间、在博客、在朋友圈,甚至在书本上,看到他很多关于亲情的文字。其中有一篇的名字叫《寄给父亲的稿酬》,那个故事读得人心口发疼,在芸芸众生里有着文学梦的真是多得数不清啊!

    想起来曾经有一个学生,在一次写《我的父亲》的作文的时候,他写他的父亲写了一本书,很厚,但是没有出版,也没有发表,每一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还说父亲在读那本书的时候脸上带着笑,神情很是柔和,并且慈祥。说平时的父亲从来没有过这个样子的,只有在翻读那本书的时候,父亲的脸上才会有那样祥和的光茫。

    我忽然间想,这个学生长大的时候,能不能拿出来一部分钱,把父亲的这本书给出版了呢?就像《寄给父亲的稿酬》这个故事里的姑娘一样,用杂志社的信封给爸爸寄稿费,圆了爸爸发表作品的梦想?中国的汉字,行走了数千年,可以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像故事中的爸爸那样,拥有文学梦的也不在少数。在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开放的当今社会,圆一个文学梦可以说是很简单的事儿,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很遥远的事儿。

    张老师的很多文字,很多故事,都可以让人泪眼朦胧,带着酸涩的生活滋味,在心里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它冲击着良知,它剖析着灵魂,它,让我们思考——该怎么样对待亲情?该怎么样对待亲人的文学梦?

    张老师有一个儿子,现在已经读大学了。在一路看着儿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儿子在青春期的那个时间段,张老师的视线,关注的是少年。

    在张老师的故事里面,关于少年成长的话题有很多很多。

    在一篇名叫《青春无罪》的故事里,说一个叫李春林的男孩,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偷走了老师的美术杂志,原因就是这个杂志上有非常美的少女裸体油画。这个李春林当时去办公室拿杂志的时候,把衣服上的一枚扣子弄掉在办公室了,可是张老师却承认这枚扣子是他自己的,于是所有的人都不再追究这本丢失了的美术杂志了。

    故事的内容就这么简单,然而,十多年过去之后,这个李春林去外国留学,终于耐不住心灵上的愧疚,把杂志还给老师了,老师呢,也把那枚黑色的纽扣寄给了李春礼,一同寄去的还有一幅画,画上是一个小小的少年睁着一双好奇而又羞涩的眼睛在寻找着什么,画面上还有几个字:青春无罪。

    这个故事读得令人好感动。小说里的“张老师”在孩子成长当中的智慧与呵护,善良与宽容,已经印在孩子的心灵上了,无法消除了。想必生活中的张老师,也一定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想到我们当今的社会当中,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偷取大多都是金钱,没有人会去偷取一本书或者一副画。这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孩子的生存观念,孩子的成长欲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只有发觉到,什么能够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去对症下药地进行呵护和影响。我不知道,张老师的儿子在当时的青春期里是怎么过来的,而我自己的孩子现在也已经到了青春期,青春期的好奇、迷惘、深思或者探究,都令我们做家长的感到茫然,有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

    在想到这么多的时候,忽然就感觉这张老师说的“青春无罪”是多么美妙的一个词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走过青春期,都可能犯下这样那样的层出不穷的错误,但是,那都不是孩子本身的罪过,我们做家长的要进行有爱的科学的引领,而不是强行的改变和干预。为此,非常感谢张老师的文字,给身处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上了一节很好的指导课,让我们明白该怎么样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张老师一直低调而鲜活地存在着,在工作之余,一直笔耕不辍,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日都在“磨刀”。而存身的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大环境,每日里上演的故事很多,它们又是如何进到了张老师的法眼呢?我想最多的一个因素是爱,心中有爱,笔下有情,这是写好文章写好故事的基础。

    在那些关于爱的故事里,最能感动我的是《最后一次投稿》,故事里说写了三年诗歌的金子,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而最后在萌生绝望离世念头的时候,一位清洁工把他塞进垃圾筒的投稿信件塞到了邮筒里,这封信才得以寄给了著名的诗人、编辑川子老师。川子老师给了他非常诚恳的意见,说他的字写的很好,有灵性,也很见功夫,建议他不要写诗去写字儿。川子老师就这样平平淡淡的一封信就改变了金子的一生,让他成为了有名的书法家。

    故事非常简单,不过是几百字,但是却带给人极大的震撼。在中国十多亿的人口当中,爱好写作的实在是多之又多,像金子这样平平淡淡的写作者,更是数不胜数。又有谁能够像金子一样遇到川子老师这样的编辑呢?也许在冥冥中,张老师就是川子老师,他能够发现普通人心中的爱,心中的追求,从而去点亮,去改变。就像张老师对待他的学生一样,每一个学生经过张老师的点化,都可以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张老师如果去做编辑的话,肯定也是一位负责、热心的好编辑。但目前张老师依然是一位老师,守着一群孩子的娃娃头,那毫无疑问他肯定也是一位有爱心的好老师。

    张老师不仅有爱,而且还很会聆听,他能够聆听到市井百态当中,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像《最后的面试》《小偷骂爹》,《俺爸上报了》,《因为孩子》《最后一次世界大战》《晚餐》等等,都是一些非常好玩的故事。尤其是《小偷骂爹》这个故事,真的是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残酷和世态的悲凉。

    故事说一个老头拎着一个提包被小偷跟踪了,这老头就心生一计,要把包寄存在一个报刊零售亭里,说是一会儿儿子来拿,还说了儿子的模样,要报刊亭的服务人员记清楚。结果呢?这个“儿子”就是小偷,他为了要来取到包,把自己的门牙也打掉了,把头发也剃光了,到最后包也没有拿到。

    刚开始读这个故事,读了好多遍都没有读懂,而最后才恍然明白,原来这“儿子”就是小偷,小偷拿不到包,就开始骂。在报刊厅的服务人员的耳朵里听的,那可不就是小偷骂爹吗?

    这样的故事,其实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底层人物的生活当中。张老师说他不善言谈,但是他有一双倾听的耳朵,走在人群当中,不经意听到的一两句话,就可以引发他的创作,经过他的匠心打磨,这些由一句话变成的故事,却能够让人一读再读,欲罢不能。

    张老师不仅有爱、会听,而且很会读书、很会创造。像四大名著像,二十四史,那些来自古代的历史故事,张老师是百读不厌。别人读是看个热闹,而张老师呢,却读出了很多“故事”来。像《矮脚虎游山》《戴宗赛跑》,《戴宗遭遇城管》《李逵打虎》,《梁山轶事》《八戒升职》《悟空送礼》,《悟空下岗》《重走取经路》等等,都是读起来让人捧腹大笑的借古讽今的故事。

    来自《水浒》,来自《三国》,来自民间故事,民间传说,那些人物的品性、特征、特长、爱好,在张老师心里如数家珍,进行创作来得心应手,这些经典名著的再创作也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儿,尤其是当经典遭遇到现代生活的那些场景,可以说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呢!

    又一次读完了张老师的小说集《轮椅上的弦声》,再一遍一遍地阅读张老师空间里、博客上的那些新作品,对张老师的这把写作的“短刀”,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个晚上,在我们都在聊天,聚会的时候,张老师都在他自己的书房里创作,这份勤劳,这份执着,无疑使张老师小小说这把短刀更加铮亮,更加锐利。

    写到最后,忽然想起〈木兰诗〉里面的句子——磨刀霍霍向猪羊。在〈木兰诗〉里,磨刀霍霍,是要宰猪杀羊的。在张老师这里磨刀霍霍是要进行创作的。非常希望张老师霍霍的磨刀声,能够持续不断,在小小说创作的领域里再创辉煌。


    三水有话:

    小小说是一个锐利的核武器,读起来省时省力,还极其容易走进人的内心去,要读透小小说不容易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007 ||磨刀霍霍——读张晓峰作品集《轮椅上的弦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sy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