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发的文章《情怀太贵,消费不起》引起了不少社工朋友的关注,也有一些朋友反馈说真的说到他们心中的感受,可是文章里好像还没说完整。
我想讲讲我自己的态度,虽然那篇文章总体给人一种消极的情绪,好像看不到什么希望,但是我本人认为作为个体在这个行业还是有存在着很多机会和值得为之奋斗的理由的。这也是我在这个行业坚守十年没离开的原因。
既然选择留下,如何活下去,活得更好,是摆在每一个社工人面前的必答题。
想要获得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成为配得上它的人。
——查理·芒格
1.拥有情怀的前提条件
M姑娘入行6年了,一直奋斗在家综的前线,我问她你觉得自己有情怀吗?她的答案是肯定的,不然也不会坚持下来。
当然她的情怀是有一些前提条件的,她是本地人,目前单身,家中父母不需供养,没有多少经济上的压力。
良好的经济基础(相对的)显然是拥有情怀的重要前提。
社工行业不能没有情怀,对大多数社工从业者来说情怀很贵是现实的,但不代表不能拥有,让自己配得上它就好了。
2.活在未来是关键
让自己配得上它,显然说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发挥一下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未来拥有情怀时的自己是怎样的……
住在一个舒适的带花园的小区里,带着家人外出就餐不用担心荷包太瘦;带领团队制订年度计划时思路清晰,对服务对象的需求了然于胸;经常在行业有影响力的杂志和自媒体上发表文章。
当你能够具体而清晰地想象到那个画面里的自己,你也就能够推理出那个时候的自己拥有怎样的职位、能力了。
然后再跟目前自己的状况去进行对比,就可以列出一个成长清单,并制订一个合理的能力提升计划。剩下的就是一步步去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了。
3.找个榜样去模仿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不出那个画面怎么办啊?
那就从你认识的行业大牛里找到一个你特别欣赏的,并期待有一天能够成为像ta一样的人,这样会不会容易点?
我自己就用过这个办法,效果相当不错。我的榜样是香港一位在精神健康领域深耕了三十多年,实务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叶教授。我了解过他的生活方式十分简单,每天必做的事就是阅读,写作,教书,训练社工机构的同工等,他不用手机的。
我从他的身上总结了几点我可以学习的:
a.专注,在一个领域里深挖,做到行业里的拔尖水平,职业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b.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叶教授的知识渊博和思维敏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得益于他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开拓视野,为建构个体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写作可训练思维能力,理清思路,并持续拓展个人影响力。
c.过简单生活,人的精力有限,简单的生活方式可以保证有限的精力可以投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这两年,我就根据总结的这几点去重新建构自己的生活,让自己以未来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目前可以讲已经初见成效。持续的阅读和写作,不但提升了自己思维的敏捷程度、看问题的深度,还带来几次受邀培训和讲课的机会。
4.未来很美,坚持下去才能抵达未来
在实践过程中,有不少人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是,刚开始兴头十足,坚持了几个月后,当激情殆尽后就没有然后了。我自己亦曾经被这个问题阻挠过,那么我是如何克服的呢?有以下几个方法供你参考:
a.设定短期、具体、可实现的目标。
比如我当初为了让自己养成阅读习惯,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周阅读5天,一天阅读30分钟。设定这个目标时考虑了自己可以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来阅读,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
b.给自己找志同道合的战友
人孤独地做一件事,还是很容易放弃的,但是大家一起干就不同了,因为落后于人时会激发我们的进取心,想放弃时有人鼓励一下,就又有了前行的动力了。
生活在这个年代有一个好处,就是互联网让你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c.给自己的前进路上设置奖励和正向反馈机制
人人都喜欢奖励,玩过电子游戏的人都知道奖励系统有多么的重要,奖励让我们不怕失败,一次又一次对大boss发起挑战。在成长的路上,可以适当在一些节点上给自己设计一些奖励和反馈机制,这样对激发我们的持续动力非常有帮助。比如完成6个月的阅读任务就送自己一本十分喜欢的书,写出阅读量破千的文章就跟老婆孩子出去吃顿大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