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巴中市:游览南龛摩崖造像

巴中市:游览南龛摩崖造像

作者: 申威隆I关中拍客 | 来源:发表于2023-04-19 09:30 被阅读0次

四川东北的巴中市,地处米仓山的南麓,曾是“米仓道”的必经之地。这里拥有大量的摩崖造像,素有“石窟之乡”的美誉,以南龛、北龛、西龛和水宁寺的石窟保存最好,形神兼备,气势恢宏——

 

2019年2月7日,春节假期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到巴中市,便直奔南龛摩崖造像。这里位于巴中城南的山坡上,乃当地重要的风景名胜,车辆拥挤,人头攒动。1988年1月13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2000—2001年的调查,巴中市境内有59处石窟,500多座佛龛,8000多尊造像。其中,南龛摩崖造像最为重要,始建于隋,兴盛于唐,延续至民国时期,现存176座佛龛,2700尊造像,包括南龛山神仙坡东面崖壁、云屏石西面崖壁、山门石、老君洞和瘗窟区等几个部分。

1、云屏石

走进南龛景区,登上层层台阶,左侧出现一块巨大的石壁,好像一道高耸云端的屏障,所以被称为“云屏石”。在云屏石西面的崖壁上,雕刻有唐以来历代的观音造像和“云屏”、“光福寺”、“严武奏表碑刻”等摩崖题刻。

在云屏石上,有一块著名的《严武奏表碑》。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时为京兆尹的严武,被唐肃宗下诏贬为巴州刺史。三年之后,严武离开巴州,重新返回长安。觐见唐肃宗时,他奏请皇帝为新修葺的南龛古寺赐名。唐肃宗看到严武的奏章后,给这里赐名为“光福寺”。

 

此碑又被称为《奏请赐巴州南龛寺题名表》,雕刻于乾元三年(762)四月十三日,布局工整,字迹清晰。全文通过260余字,详细记录了严武修葺寺庙、奏请皇帝为寺庙赐名的原因和经过,为研究南龛石窟摩崖造像的重要文字资料。

2、老君洞

绕过云屏石,再登上台基,便来到南龛山东面崖壁下方,这里有一个空荡荡的方形的洞窟,原本供奉有道教始祖老君的塑像,所以得名“老君洞”。如今,老君的塑像已经荡然无存,墙壁上只剩下文人墨客所题的诗词。其中,乾元三年(760)杜甫在巴州拜访严武时,所作的《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最为著名。

3、山门石

在老君洞的左前方,有一块巨石挡在路中,被称为“山门石”或者“天门石”。相传,此石从天上掉下,如同一扇大门般,矗立在南龛摩崖造像群的前方,石壁上镌刻着南海观音像供善男信女参拜。

4、大佛洞

穿过山门石后,眼前瞬间一亮,崖壁上布满密集的摩崖造像。放眼望去,大龛小龛,密如蜂房,内容丰富,造型精美,所以这里被称为“神仙坡”,乃南龛摩崖造像的标志景观。

 

这里是南龛摩崖造像最为集中的区域,汇聚了佛教各个教派的造像,在东西宽约45米、南北长约252米的崖壁上,保存有122多座佛龛和1800多尊造像。其中,最大的佛龛为103号,位于崖壁正上方,供奉着毗卢遮那佛,高约5米,规模宏大。

南龛的摩岩造像以佛教为主,包括释迦摩尼佛、三世佛、弥勒佛、菩提瑞像、千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双头瑞像、毗沙门天王、鬼子母、九子母,以及经幢和墓塔等,特征鲜明,匠心独具。这里始创于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也有开凿,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很像。

5、瘗窟区

游览完南龛景区,即将离开的时候,按照路牌的指引,我来到南侧的瘗窟区。这里的洞窟专门安葬圆寂的僧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外侧塑造有宝塔,也被称为“墓塔”。经过统计,南龛摩崖造像周围有27座瘗窟,大多为唐宋时期开凿。

米仓道是古代长安与四川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深入,佛教经过“米仓道”传入四川境内。作为“米仓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巴中是南来北往的商旅、官员和文人墨客汇聚之地,南龛摩崖造像逐渐形成规模,见证了“米仓道”曾经的繁华。

目前,作为“蜀道”申遗的组成部分,南龛石窟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未来,希望它与“米仓道”一起,成为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巴中市:游览南龛摩崖造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na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