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旷达千古的前《赤壁赋》

旷达千古的前《赤壁赋》

作者: 安然如你 | 来源:发表于2023-09-23 23:22 被阅读0次

    黄州的赤壁,又叫文赤壁,位于现在黄州城西北的长江边上,因其石崖呈红褐色,而形状又像一个鼻子,所以又被叫做赤鼻矶,又因为红色的悬崖屹立如壁,就像墙壁一样,所以也叫赤壁。

    赤壁的下面江面开阔,赤壁之上又有涵晖楼、栖霞楼、月波楼这些建筑,赤壁的对岸是武昌诸山,这无疑是一个观赏江景的胜地。从唐朝以来,诗人们就有意无意地把这个地方和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这个地方又成为了人们凭吊古迹的地方。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到十月,注定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华彩的一段岁月。

    那年的七月中旬,苏轼来到了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想到了羽扇纶巾的周公瑾,年纪轻轻创建的伟业,再反思自己,少年壮志,已似江水付之东流,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万古流芳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写完不久,7月16日的初秋之夜,清风徐徐,从江面上吹来 ,水面无波,在月光下闪耀。苏东坡跟几个朋友一起,又一次来到了赤壁之下,泛舟游玩。这些朋友中包括他的一个老乡,是一位道士,叫杨士昌。

    几个人玩得很高兴,放歌纵酒,唱起了诗经中的美妙的情歌。唱着唱着,和着这歌声,杨士昌吹起了洞箫。箫声悲咽,如泣如诉,让苏东坡不禁感慨万千。就这样,又一篇千古奇文,前《赤壁赋》诞生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在苏轼看来,江水的不断流逝,终止不了长江的奔涌,月亮的升降盈亏,改变不了千古永存的事实。这就说明,水跟月都有变与不变的两种形态,而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想当年,曹操有被周郎所困,左右徘徊的失意的时刻,也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英雄的壮举,这些都凝成了历史的千古风流。这就是苏轼所说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千古传诵,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正是苏轼在深刻地感受人生如梦的大幻灭之后,却依然眷恋着人生,执着着人生,这种生命的态度。

    关于这篇《赤壁赋》,以前是否学过,我已经不记得了。听了书中的解读,再对照原文,不得不服啊。不愧是苏轼,不愧是被千古传诵的奇文——苏轼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地融为一体,以景抒情、以情寓理。全文极富音韵之美,又蕴涵着深刻、达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又理趣统一。难怪历代文人都推崇备至,赞美不已。


    以上内容来自于《不合时宜——东坡人文地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旷达千古的前《赤壁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nx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