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位名师的演讲视频。说的是一位语文老师授课间隙总会穿插一些课外的东西,譬如传统文化——诗经之类的,于是,便受到了同行的质疑,有人说,这些东西不考,请问,学了有什么用?
还有一则视频,讲中国老师和外国老师处理《灰姑娘》这篇童话的不同。外国老师会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做人、分辨是非,而中国老师只会在句、段,篇章中抠字词、品文意,临了还再三叮嘱:这必考。
中国老师眼里,什么人文教育、多元思维,似乎都不在他们视野之内,唯一关切的是,请问,学了对考试有什么用?
这样抱着实用主义提出的质疑,在教育中随处可见。音乐不考,所以音乐课有何用?于是音乐课便可堂而皇之的被占用、被瓜分;劳动不考,所以做家务有何用?于是孩子的劳动被越俎代庖,成长机会遭剥夺;闲书不考,所以看恁些闲书有何用?于是禁止,读书的兴趣就此黯然熄灭...............
班里有位女同学想跳舞,家长不允。作文中提到此事,伤感失落,大有万念俱灰的感觉。恰巧有机会碰到家长,索问原因,称,学习都学不好呢,学那玩意有什么用?
又做不了舞蹈家,学这些有什么用?想想,似乎还真没用,可它真就没有用吗?
老子《道德经》上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的意思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老子想告诉我们的不过是,许多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大用。
庄子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无用之用。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话毫无用处”。
庄子回答:“知道无用才可以和它谈用的道理。广大无边的地,人所使用不过一块立足之地,若将其余没用之地掘到黄泉,那么对于那有有用的地而言,还有用吗?”
惠子:没用
庄子:那么,无用之用不就很明显了。
无用之地挖空,占据有的那一块地,你又怎么走,又能走多远?
《水浒传》中,梁山军师叫吴用,吴用者“无用”也!说是无用,但在梁山好汉中最聪明。我常在想,这个谐音是否也蕴含了施耐庵对无用之用的思考。
听复旦教授王德峰的讲座,谈到复旦医学院投毒杀人事件,王德峰不胜感慨。王德峰说,不可否认,施害者能考上复旦,算得上天之骄子。然而,仅仅因为口角之争,意气用事,竟戕害同窗,顺手也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王德峰说,施害人一定没读过一些人文经典著作,但凡读过,他一定会对生命充满敬畏。
是的,作为一名理科男,可能对有用的东西很专、很在行。而“无用”的东西一定涉猎太少。而恰恰就是这些“无用”东西的缺失,精神世界的荒芜,导致了她大好的年华折戟沉沙,这又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眼前的苟且”就是所谓的有用吧!但是切莫止于此,人总得知道,还有诗这类“无用”的,才引领我们走向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