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

作者: 洵张 | 来源:发表于2022-05-09 19:08 被阅读0次

    所谓知与行,其实也是我们学习之中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去实现内在的,最终的大到的,唯一路径。

    看到知与行这两个字,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了,我们知道的和我们做出来的。这两点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并不是完全拆开的两个事情。而在论语中知和行在每一则中的比重是不一样的。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则之中讲到的道理是,我们应该将自己的人心从最近的亲人父母推到兄弟,再推到朋友,再推至大众。在这样外推之后,我们若还有能力去学习知识的话,我们再去学。这个观点与我们平时所知道的先知道一个道理,再将它行出来是很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所谓的外推其实就是在立德,在你有德之后,再去学知识,那么学习的目标便不再是仅仅为了外在的一个目的,而是为了你最终的志向而去学。这个点与我们中国文学所追求的东西是很像的,中国从古至今追求的意志是生命的学问,而生命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让我们将我们要去行动。

    还有一则故事与这一则是比较相像的。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所谓贤贤易色,其实就是在一个人想要去朝向更好的人的时候,可能连最本能层的那个美色都无法再引起他的垂涎了,那一刻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的只有那个对美好的志向。原本漫不经心的一个人开始就此生出了向往,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朝向。在有了你这样的朝向之后,你就可以去侍父母,事君,可以与友交了。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在任何人那里或者在任何书那里学到任何知识,但是我们仍然会说这个人学了。

    在这两则故事之中,之就是我们能够从贤人身上,从老师身上得到教诲,这就叫知。但是在知之前我们已经开始行了。我们率先开始有行动是为什么呢?在儒家中,讲的是性本善,也就是说,我们最初最开始的时候是有着内心的善良的,人是有一个倾向性的。既然在儒家义理之中,人心本有,你不断的回到内心,就可以使内心的仁不断的显现,这是一个唤醒内心的过程。由于我们本身就有这样的善,在我们后天的学习之中,这份善会越来越明晰,这就是我们之之后我们可以抵达的方向。但是这个方向仍然是无止境的,他是在不断的学习之中可以继续去提高的。在今后我们的行之中,不再是仅仅有本身的那份善良,而有了更多深思熟虑与一份一以贯之的决心。这一份决心与我们最本真的善是很不同的,这份决心就像所谓的舍生取义,它并不是我们能用本身的善就可以达到的。当然,也是因为我们有了内心的这个事,我们才有了人的主动性,不然谁愿意去继续向上超拔呢。

    虽然说儒家的大部分人,所抱有的观念都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仍然有一个人与他们不太相同,那就是荀子。荀子说性本恶,并不是在传播什么奇怪的绝望的思想,而是在提醒人类,我们的本性中也有堕的一面,我们需要继续去通过外在的学习,让我们继续上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性本恶的层面,所以最终荀子的目的也是让我们要去学习。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没有问题,因为他们最后想要表达的,都是我们人需要向上去超越,而不是单单停留在本能的层面。

    以上的观点都代表的是行在前,知在后的观点,而接下来还有一种十分不同的说法。在中庸中曾经有一则文言文是这样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这一则中,知与行的顺序完全的颠倒了过来。首先我们要先去学习,然后在我们不断的叩问自己的内心提出质疑之后,若我们明晰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就应该坚定的去行。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而思而后行的过程,在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如果我们不先去明白这个道理而盲目的去行的话,就有可能像前期的子路一样,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做,那么你就处在了一个学而不思的状态,那时候的你便是迷惘的。只有在你完全的了解了一件事情之后去行,你才能够坚定,够愿意。只有在你有了精神上的兴奋与启发之后,你再去行,那么你是带着快乐的。

    其实有的时候即便我们带着快乐,想要去行一件事,想要去遵循我们内心的朝向,也是很难的。孔子有一个弟子名叫宰我挺有名的,当时他在大白天的时候睡懒觉,结果被孔子发现了,孔子就说他是一块朽木,不能够再经过后天的雕刻,又说他烂泥扶不上墙。宰我其实不是一个坏学生,如果他真的,不愿意去学习的话,就不会被留在历史这个淘米碗里,很快就会沉淀下去。我们很多人可能都跟宰我一样,曾经立下誓言一定要做好一件事,但是最后却又失败了。我觉得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的。曾经王翰就举过一个例子,我们每个人在走过,满是尘土的走廊,脚踏在尘土飞扬的教室中的时候,或许我们都有想过要去打扫卫生,想要去帮忙,但是我们因为自己的懒惰而没有去行动。这就是行动最难的地方,因为我们人类的本性之中是有着惰性的,我们不会去做那些浪费我们太多精力却又没有回报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需要举行,因为我们知道这样是对的。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人类就需要与自己最本能层面的那个懒惰的自己做斗争了。

    知和行这两件事情不是完全被分开的,古时候的王阳明就提出了一个观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以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面就提到知与行是一个包含关系。真正有境界的一个人,在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中包含着的是他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而当他行出来的时候,就可以说明这个人知的境界是很高的。知是行的开始,而行是知的成就。那个人如果说自己知了,那就说明他也会去行动。如果他说自己在行,那么他一定知道这个行背后的道理。

    前面所有的道理都在讲知与行的关系,不管是只在前还是只在后,最终他们两个都是不能相互脱离的,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而不去行的话,那么他所悟出的道理都是无用的,如果一个人只是盲目的去行而不去知的话,那么他的行动也是没有意义的。

    最终,我们的知都要在我们行出来之后才能被证明,因为儒家讲的也正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生命是要与外界相通的,而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独立的个体。就像书中所说的,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图块,欧洲就少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我们的生命都应该与外界的世界相通,我们都应该让自己的知识去贯通于这个世界之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与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oh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