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年初,开始捧起书后,就再也没放下过。尽管中途有一年,因工作压力太大了,但那一年也读了十几本书。如今我每天都要读上至少一小时的书,同时每看完一本书还会写篇文章巩固下,如此来看,我也算是有点经验可谈了。
我发现自己读书有个特点:不愿意在一个主题下花上太多的时间。
曾经为了让自己的写作有一定的专业度,我开始大量阅读和《论语》有关的书籍,有入门的,有复杂的。我原本计划着,花上一年的时间去通读这部经典,但也只是坚持了不到半年就放弃了。
当时放弃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觉得自己陷入了债务危机,急需解决钱的事,至于知识,可以以后再学。从那时起,我放下了《论语》开始读理财投资类的书籍。
大概看了七八本后,我又把它放了下来,因为我发现这些理财类的书籍写得都差不多,而重点并不是不停地阅读它们,而是要把书中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否则你除了增加下阅读量,没有别的用处。
而这个时候,我又开始考虑自己的写作水平,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挺喜欢散文的,也想尝试着写散文形式的文章。就找来了汪曾祺、余光中、冯骥才、朱自清这些名家的书来读,最终挑出来两个想要模仿的对象,进而着重阅读。
但我此刻老毛病又犯了,我又觉得读一个主题的书,有点腻。没办法,或许这就是审美疲劳吧,也可能是大脑对这种已经熟悉的东西,觉得厌倦了,想寻找新的刺激。
于是我把准备好的书,又放了下来,开始阅读其他的。后来就读到了《30岁人生开挂7步法》,从这本书中,我发现脑科学类的书也挺不错的,于是就找来了《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脑内激素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也明白了大脑工作的机制,以及如何设计环境和计划,才能更好地辅助自己的工作。
但如果你问我,读得这么杂会不会不太好,但我反而觉得这么读也没啥,毕竟什么东西吃多了,都想换换口味,这是人的天性。
但你不能总跟着天性走,还是得有点目的,比如我想发展的写作方向,以及想研究的主题。这些虽然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去选择的,并不是突发奇想。
想通读《论语》是因听樊登讲过,再加上又看了一两本相关的书,发现里面的思想确实能指导现在的自己。于是就开始去阅读它,尽管没能坚持下来,但还是有收获的。
还有就是关于写散文的想法,这个也是在不停阅读中,发现的。因为看到,现在很多书都采用畅销书的写法,还有网上的文章,也大多属于写得很直白的那种。于是就想到了,自己可以来点不一样的,然后就想到了散文,也就开始研究起了散文。
可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塑造自己的过程,而写作又属于探索自己的过程,二者结合起来,你才能不断有收获。
所以我觉得,关于读书,你首先得遵从自己的个人情况。
如果你此时债务繁重,压力巨大,就不要读升华心灵的作品了,而是去读下实用性的理财类的会更好一点。当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再去探索别的,也才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此时你可以会遇到另一本书,然后它又会启发你找到下一本。
人生不也是这样,虽然现实很残酷,你总得有点内心的追求,才会活出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