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假如拒绝上学是一种病,该治的应该是成年人》https://www.jianshu.com/p/8c881e319aaa
一位朋友留言:看到低年级嫌他们话多,高年级嫌他们话少。入校即静,入班即学。瞬间惭愧万分!最近一直在这种状态纠结。理想的校园应该是怎样的呢?期待您的后续文章。
理想中的校园应该是怎样的?我也不知道,或者本就没有理想中的校园。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是注定要和孩子羁绊一辈子。那么不妨成为儿童研究者,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甚至成为儿童。
当真正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你会发现,“话痨”,本就是儿童的样子,那些日常的絮絮叨叨,那些日常的鸡毛蒜皮,在成年人看来都是无关紧要、无关痛痒的小事,但是在孩子看来,可能就是国家大事了。
当真正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安安静静,是中小学校园该有的样子吗?为什么“厕所文化”“厕所社交”越来越普及,越来普遍,这是被学校逼的。语言交流是正常人天生的需求,等同五喝水拉尿O屎,是正常的生理需求,是能禁止得了的吗?
当然,不是说学校不需要秩序,秩序一定是基于尊重人的基础上的,然后通过反复训练而达到的,这样的反复训练一定不是孩子因恐惧而遵守。用简单的指令,使孩子明确知道每一步需要做什么,做不到也没关系,不急不躁,反复训练即可。
这又不得不提到许老师的可实践的生命化教育有“可实践的‘心理安全保障’清单”: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想哭的时候就哭;每个孩子都可以在需要发泄情绪时发泄;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听写的时候写错字;每个孩子都可以不考第一;每个孩子都可以“做不到”一次就写出好作文;每个孩子都可以在需要延时交作业是申请延时;每个孩子都可以不跟任何人做比较……“可实践的‘不做’清单”——不撕学生的作业本;不扔学生的书包;不因写错字而罚抄;不在作文上写“重写”;不一开口就对家长说孩子不好……而这个清单可以在日常中不断地列下去。
至少,每个孩子在学校都应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