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曾统计,19世纪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以来,知识总量每3年就翻一倍。
以前,知识都聚集在有思想,有资源的人手中,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较高,所以更懂得珍惜,只要你有很强执行力,就能看到结果。
那时候,有价值的知识都属于稀缺品,而现在信息泛滥过剩,同质化严重,人们对知识的心理价位被拉得越来越低。
最近几年,“知识焦虑”被频频提及,信息迭代、知识迭代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
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要面对更多的新知识,担心自己落后别人,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
我想你应该有这样的经历:看到一篇干货文章,就忍不住收藏;看到大V的线上专栏,就有报名的冲动;看到大咖推荐的书单,就想买来学习,生怕被这个时代抛弃。
高能量场的人在成交的时候,都会向你灌输这样的观念:“你的选择是做还是不做,做了不一定有机会,但不做就永远没有机会。”
于是,无数人纷纷报名听课学习,你也不想做个旁观者,就对自己说:先个报名再说,成不成又是一回事。
实际上,99%的人听完课之后都没有什么结果,与其说是真心想改变,倒不如说是假装想赚钱,因为没有结果的学习都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为什么说现在高手收割韭菜的现象非常严重?
不是知识没用,而是知识被贱卖了。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心理估值就是,越贵越有价值,越便宜越不会重视。
举个例子,十几年前的线下培训至少都是万元以上的,不仅报名的人多,效果也非常好。而现在的课程都是几十块,几百块,但是效果却远远不如以前了。为什么?
在知识稀缺的年代,人们的内心是纯粹的,目标是明确的,说到就要做到,想不成功都难。
现代人的心态浮躁,对各种新事物感到焦虑,觉得最新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却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
人人都知道表达能力很重要,写作可以赚到钱,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件事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最好的方法就是,花钱狠狠的逼自己行动。有的人花几万块学习,他就有底气成倍的赚回学费;有的人只是花了几十块,短时间没看到钱就很快的放弃了,这很正常。
2
投资人王煜全曾经说过,“我们的知识是盈余的,但见识是匮乏的。”
互联网80%以上的问题,都能通过搜索找到答案,另外20%的问题,只要你花点时间和资金仔细研究,也能找到答案。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你“学不到”和“不知道”的问题,只能说明你没有用心,对有用的知识以及信息熟视无睹,不够重视,因为它们都是免费的。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不付出点什么,你就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自然就不能产生相应的结果。
难道你还需要有人规劝你,从早到晚的督促你才去做吗?
人们之所以愿意重复的做一件事,那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件事在未来五到十年内,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结果。
什么叫做有见识?
遇到事情不骄不躁,能看清楚事情背后的本质,并快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见识就是一个人提高自我认知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知识和信息过于充分,而见识愈来愈成为了一种稀缺品。
所以,不要让任何人打乱了你的人生节奏,有时候慢就是快,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就看他的内心够不够纯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