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韭菜盒子?
前段日子赶上小长假,我回了趟家。
人闲着没事,就想着各种折腾。偶然从床头柜里拾掇出了一个手机盒子,上面落了很多灰。
那是我爸11年买的老联想翻盖,手机早坏了,盒子给了我。
我拂了拂盒上灰尘,顺便拂了拂记忆,想起来盒子里装的,是小时候买干脆面集攒的各种卡片。
大概怀着和现在人们开启盲盒差不多的惊喜心情,我也打开了自己的“记忆盲盒”。
各式各样的卡片依旧整齐地叠在里面,有三国,有水浒,有虹猫蓝兔,还有三十六计(我唯一集齐的一套),基本都没沾灰,我就一张张抚摸着想它们的故事......
要谈盲盒,首先还是想谈这些集攒的附赠卡片,对于大多数九零后、九五后来说,虽然没了什么价值,起码还有情怀。
那时候上小学,每天上学放学必买,五毛钱一袋的小当家,吃不完就放冰箱,导致好长一段时间我家冰箱里取出什么都是干脆面的味儿,一段妈见打的“开心”回忆。
现在我基本想不起卡片画的是什么,脑海里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曾经手里捏着面饼以及卡片的那种踏实感和期待感。
很多人没有买过盲盒,但其实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受吧。
只不过略有不同的是,卡片是附赠品,而盲盒是真正的商品。
说到商品,这里顺便提一下它的老祖宗扭蛋。
三年前到日本旅游,给我见识上一大冲击的便是日本随处可见的扭蛋机(俗称ガシャポン)。
每次价格200日元到500日元不等(折合RMB15-30元的样子),获得一次扭蛋的机会,随机可抽中某个系列中的一款。
唯一一次扭蛋经历我贡献给了喜欢的皮卡丘以及一个很好奇的mini游戏机上。那个游戏机据说是一次性的,不能换电池,可惜后来忍痛送给了一位朋友,自己也没有细细了解过。皮卡丘自己一直留着,质量出奇的好,不亚于那些专门购买的周边产品。
价格平民,品质还不错,加上众多IP形象的加持,以及商业模式带给人们的期待与惊喜,扭蛋机就这样在日本辉煌了近五十年,受到不同年龄人群的喜爱。
日本扭蛋从日本扭蛋,到集卡式方便面再到盲盒,过去这么多年,这一蛮老套的模式在新的时代新的受众群体身上打开了消费缺口,使得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头部盲盒“经济体”得到了资本的迅速扩张。
人们喜欢隔着一层薄薄纸皮带来的期待感,以及抽中概率只有百分之一隐藏款时的惊喜。
可惜好好的概率游戏,伴随着资本的炒作以及二级市场的吹捧,盲盒也逐渐从商品沦为一种金融产品。
某鱼上五六十的隐藏款娃娃竟能被炒上了千。
这么一个突兀存在突然出现在大众视野,着实掀起不小的浪潮。
你说它是潮玩吧,购买商品本身带有不确定性;说它是年轻文化元素吧,似乎这家伙除了蒙着潮流的皮之外,内核根本谈不上文化;还有人指出这就是一种另类赌博,这观点我倒是赞同,好家伙赌博的几个特性它全都占,只是靠着玩具的幌子逍遥法外,感情成了一种目前看来“合法的赌博”。
半佛有一点说得很好,说到底,盲盒玩的不是文化,更不是玩具,人家玩的是想象力。
只有想象力,能为人们描绘未来,有未来的那才算是好产品,资本才愿意下场,股民才愿意跟投。
要是说自己是个生产玩具的,呵,中国这么大,不差你一家 。
泡泡玛特线下门店盲盒的爆火,或者说泡泡玛特的成功,离不开对于受众的正确定位。
具体一点,20岁到30岁的经济独立人群,其中女性居多。
这其实很好理解。
如果要给当代年轻人贴标签,我想孤独与个性会是最贴切的。
这恰恰也是盲盒主打的点。
仔细一想,盲盒经济本身也是孤独经济的一种。对于消费观更容易着眼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买不了车,买不了房,我还不能买个盲盒奖励下自己么?偶尔为生活添上一些小惊喜小期待,有何不可?
然而就像业内人士说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盲盒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以泡泡玛特为例,盲盒单个价格在五十元左右,可是积少成多也将会是一笔相当不菲的支出。
另外一个关键词是个性,是与众不同。
当然一个人与众不同那不叫个性,那叫奇葩。中国这个大集体中,所谓个性,是一小撮人的事情。
国内的个性年轻人总是喜欢在被人认可和不被人认可当中的某个度上来回折腾。
而盲盒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社交货币,能够形成自我封闭的社交圈子。
有了少部分人的价值认同,好的,我不孤独,但我很有个性。
一人之下宝儿姐最后聊聊盲盒在中国的出路。
在资本眼里,泡泡玛特还是成功的。不过接下来泡泡玛特是否会更成功,以及还有多少个泡泡玛特能成功,这是难题。
成功不代表成熟。日本扭蛋在这条道路上,走了接近五十年。
资本的过量倾入,也未尝最后不会是泡沫泛起。
要走向成熟,模式和IP,两个缺一不可。
眼下中国的盲盒模式,需要冷一冷,找找不足,寻寻创新,从羊肠小路走入阳关大道。
而眼下中国的IP文化,需要热一热,中国不缺好IP,却始终难以让其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导致IP火也匆匆,凉也匆匆。
无法做到长久的IP,也无法为盲盒模式持续赋能。
总之让子弹先飞一回吧,乐观点想想,这未尝不是中国IP产业链的新机遇。
至于现在的盲盒嘛,借用一句网络语结束本文:
东西是个好东西,就是有点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