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投资就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套正确的投资观念是做好投资基本能力,在没有做到足够深入以前,很多想入行的人都是通过看书来学习,指导自己的,市面上有大量的投资类书籍,巴菲特的、索罗斯的、彼得林奇的等等,我没有看过这些书。
我对投资这件事的认知是,做投资和创业类似,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没有人通过读巴菲特的书,做出比巴菲特更好的成绩,没有人看乔布斯传成为第二个乔布斯,一项实践的事业是不可能从书本中学会的。
当然,我不排斥读这些书籍,从书本里依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书籍是作者对自己投资事业的高度总结和提炼,读书是跟作者深入的交流的机会。
不过,投资还是一个很贴近时代的事情,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下已经大不相同。而投资又是一项十分考验决策能力的事情,如果照搬经验能复制成功的话,现在已经遍地是巴菲特了。把年轻的巴菲特放到这个时代,也未必能做出彼时的成绩。
把事业做成功,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能决定的,投资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观念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巴菲特有很多经典观念,比如不买科技股,不懂的事情坚决不投等等。如果把这些观念全盘吸收,放到现在,会成为一个错失很多机会,成绩极为平庸的投资者。举个反面的例子,如果在上市之初买了腾讯,持有十年,成绩会超过巴菲特一辈子做的所有投资,MIH做到了。
那个时代的人,对当下的科技是缺少认知的,不懂不投,厌恶风险,很正确。
有强大的护城河,产品简单,能持续盈利的生意,在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历经几十年历史,价值的洼地早已经被填平。巴菲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增长和复利:持有股票几十年不交易,选择能穿越周期,有稳定消费需求产品的公司来投,收获的只是经济增长的果实。
不要忘了时间是最昂贵的成本。选择一个高度确定的领域,排除任何风险,静候时间流逝,赚取复利,能够完成这样的过程是作为一个投资者的内在价值吗?或者说,当我们说到“投资”,就是指这样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还会去做吗?当你垂垂老矣,再多的财务收益也没有太大意义。如果价值只在财务收益上,当年轻人的财务收益超过你,还能获得尊重和敬意吗。
我理解的投资者,不应该是一个在办公室坐着读财报,挖空心思像选秀一样的比较得失,下注,然后等着做一个坐收渔利的旁观者。这跟玩各种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呢。
投资不是用资源换取更多资源的游戏。作为投资者,资源应该是用来产生变化的。参与到时代变化中去,接受不确定性,从中汲取确定的价值,对外界产生一点影响。成就一项事业的同时,收获成功的果实,这种成就感是高于财务回报的。
不追求财务回报,那我们做投资不是耍流氓吗。not,财务回报只是个外在目标,作为职业投资者,这属于职业发展的外延。你在哪里办公,有多少员工,fund有多大规模,专注什么领域,收益率是多少。这些目标的优先级应该是低于内在职业目标的,我们应该更关注的是,信息获取能力,决策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和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过程中,获得确定价值的能力。以及通过持续不断的行动,去试错,获得这些能力。
投资是一个充满风险的领域,也是需要持续投入时间和资源的领域,跟生命一样,正因为资源有限,才变得有挑战,同时也有很多可能性。不要害怕失败。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既然选择了,做就是了。“失败,痛苦,面对,追寻,重获是所有成长的脚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