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释义: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那什么又是“至善”?
从百度上可知:
1、最好的办法、情况。
《管子·幼官》:“至善不战,其次一之”。尹知章注:“用兵之善者,其唯不战乎!其次善者,虽战而号令一”。
2、儒家谓人的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集注:“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明·王守仁《大学问》:“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
朱熹讲:至善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然而,王阳明却说:无善无恶,是至善。
既然无善无恶,为何又说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天理为善,人欲为恶,这不正是有善有恶吗?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所以‘中’为性之本体,既然未发,说明此时是“无善无恶”的,但并不是没有善恶,虽然喜怒哀乐未发,但并不是没有喜怒哀乐。
未发,是不住相之意。就好比你现在站在马路上,十字路口上发生的一切,你都能看到、听到、闻道。却又不住在心中,是谓不着相。“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让我想起一个典故,两个和尚奉师命下上化缘,经过一条大河,河边有个美丽女子想过河却望洋兴叹。大和尚二话没说背上女子渡过大河,二和尚想劝阻大和尚,但没说出口。过了一天,二和尚忍不住指责大和尚违背了佛家“不近女色”的清规戒律。大和尚说,犯戒的是你,我过河后已经放下了那女子,你却一直背着她。
《楞严经》里讲的︰“见见之时,的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