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个阅读计划:“一个月读一本纸质图书”。一是因为在这个浮躁的信息时代,我们大多年轻人习惯接受碎片式的快餐信息,习惯开启倍速状态的生活,只接受一蹴而就的答案。读纸质图书,想让自己保持沉淀,有耐心。二是因为常常因为工作的公式化,让自己变得情绪不稳定,甚至内耗,我想在书中多找找答案。
初识史铁生,是七年级的那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想来当时学完这篇课文内心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只知道史铁生,一个年纪轻轻就双脚永久残废的作家有一个很爱他的母亲,并且有一篇著作《我与地坛》。
5月,我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这本书是史铁生以亲情、生命、死亡等为主题写的散文。读完全书,我想到了一个词语—向死而生, 史铁生在意外中失去了双腿,他也曾想要放弃生命,但是最终还是活了下来,积极乐观的活着,并写下了这些对人生的感悟,他的人生就是对向死而生的最佳诠释,也激励着一代代的后来人。于我而言,一路走来,算是顺风顺水,没有遇到特别大的挫折,对文中一些生命、生死等宏大的话题或许感触不是很深,但是也在他细腻的文字中获得一些力量。
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我很喜欢他写的这段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儿?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这段话是史铁生在残疾后,逐渐接受这样的自己而写下对死亡的感悟,既然都是要死的,那就活一活。这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很值得去学习。
生活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苦闷,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烦恼与焦虑,但是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避免在消极情绪中迷失自我,要在烦恼中找到积极的一面,并且去扩大积极的一面对自己的影响,让自己有所成长。
此外,我最喜欢的是书中《记忆与印象》那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史铁生写了身边人的故事,他写自己儿时的伙伴、老师、姥爷、二姥姥、大舅等人,避免不开的写到文革时期的苦难,所有的印象与记忆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但是,描写苦难,不是为了记住苦难本身,而是为了让阅读的人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能够从中获得力量。
作者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触也让我有所思考。他描写太阳、蝉蜕、露水、星星,写到“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写到“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这些描写中,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初高中的时候,我还是比较喜欢读书的,刚上大学的时候也会偶尔看书,但是之后好像逐渐忘记了初心。尤其是工作之后,一直都是想着如何赚钱,如何生存。而渐渐丢失了精神世界,想一想,还是觉得蛮遗憾。
除了阅读,还有感受与探索,感受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探索自己的热爱所在。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小到大我们都生活在一套功利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努力学习是为了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但是找到之后呢?怎么去工作、怎么去生活?我们好像很少去思考。生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线路,它应该是多元的,找到适合自己性格并热爱终身的事情,才能一直坚持,最后在那条道路上有所成就。
读完全书,我觉得《我与地坛》这本书非常值得常读,里面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生命、死亡、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生必经之路的感悟值得我们的体会与共鸣,每个人生阶段去读或许都会有着不同的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