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足迹12:读《教学勇气》6教学于共同体(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
在求真共同体中,求知者围绕着主体不断对话学习,感受真理。在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谁是求知者呢?在我们常见的教学中,出有“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模式。前者突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和陷入满堂灌。后者突显学生的主动学习,容易忽视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求真共同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成为中心,成为课堂中心的应该是“端坐在圆心洞若观火”的主体,某件伟大的事物或称为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具超然性,能引导师生在对话和追寻真理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克服本身局限的力量,完成对自身的超越。在这样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上,师生围绕在主体周围,在对伟大事物的认识矛盾中,让伟大事物自己说话,实现师生的成长。教师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认识局限而感到难堪。
以伟大事物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中,用什么来填充教学的空间呢?教师与学生都是直接与主体接触形成对话,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超越他们自身经验和见识的世界,进入一个可以突破他们个人局限并提高集体意识的世界。但是要注意,教师不能用太多的知识内容去填充教学空间。这就要处理好空间与内容的关系,既要尊总必学的内容,又尊重学习必需的空间。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少而精的求知范例,通过师生范例学习,试图去了解伟大事物的全面性。就像了解全息照片的部分来了解它的全貌。“世界从一粒沙中见,天堂在一朵花中现。”
书中介绍了两种缩影式教学,医学院的缩影式教学和社会研究方法课的缩影式教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创建求真共同体的教学空间时,还需要警惕我们的惯用思维:用知识去占用空间。我们需要一直保持开放空间的理念和维持开放空间所需的技术手段(提问、倾听和在构提炼等)。
求真共同体的教学是师生围绕在伟大事物的周围,进行互动式接触。但是这个围绕一定是物理空间上的行为吗?
帕尔默在书中提到,他的一个导师在课堂上,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整堂课的讲授,不在乎学生的参与,但也能把学生带到求真共同体中。这说明,师生对伟大事物的围绕,不局限于物理空间,在精神的对话交流中,也可以实现对伟大事物的围绕。正如书中说的:“无需公开互动甚或无需面相对的场面,也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强有力的共同体形式。”在此要区别教师的满堂灌,满堂灌是教师作为真理(知识)的代言人,教师隔绝在知识与学生之间。但是上面导师的讲授,是带着学生一起,与伟大人物进行交流和对话,师生一起围绕主体进行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