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看到这个回答,看到一个超赞的回答,这里把内容一起分享给大家。
不是鸡汤,很理性,很中肯,也很实在。不管多少岁,读书和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想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这个路径跟大学的那个时候还是不太一样了。
看看这个答主的精彩回答,来自一元烟雨行:
答主本身,名校毕业,硕士,40岁。
作者:一蓑烟雨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652140/answer/21449475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一个名校毕业的硕士,40岁,我想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生活指的是什么,应该主要是解决经济问题吧。如果解决其他问题,比如精神层面的追求之类的另说。
解决经济问题不外乎两个途径,一个是打工,出卖自己的特长,体力或者脑力,获得收入,这是大部分人的生存模式,没错吧。另一个途径是搭建一个成功运转的体系,雇佣别人来完成这个体系的运转,挣到钱,基本上,创业成功的,无论企业大小,应该都属于这类。
好了,学习跟这事有啥关系呢,打工阶段,如果你学习好,高学历,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医药研发,比如金融投资,直接的结果就是同样的一个小时,你的价格就比别人贵很多,这个是改善经济最直接的办法。
这个办法二十多岁以前都适用,三十多岁呢,我先说结论:作用微乎其微,有些时候甚至就是浪费时间。
为什么?因为当你打工,出卖自身特质的时候,不要忘记了,你身体这个器官是在走向衰老的,我国不是日本这类劳动力缺乏的国家,相反劳动力现阶段是充足的,越往上,竞争越激烈,有大把的二十多岁,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人不断涌现,同样的条件,企业选择谁一目了然。作为一个资深职场人,不管承认不承认,35岁基本上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条分界线,35岁以后,哪怕你是清华北大,在选择工作这件事情上一样力不从心,往往落入被动局面(高管排除,我说普遍现象,不说特例)。
所以三十多岁开始发奋读书,考文凭,找工作,如果是这个路径,那找工作时要35至少吧。三十多岁你在职场的价值,是基于你二十多岁拿到了好文凭作为敲门砖,在你的行业赛道努力了几年,沉淀了几年以后,大家开始拼专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时候。
有些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承认它,理性面对才是你需要做的。就像我们的初恋,错过了,妄想再追回来,多半是徒劳。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打击你,而是希望你不要浪费时间。这条路没有了,你走其他路。读书它并不直接等于改变命运,提高经济。
最后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我一直在金融机构做投资评审,有段时间,因为政策调控的缘故,业务比较少,我就很清闲,然后就想挑战一下自己,去考CFA,全称就是华尔街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全英文,考试费还巨贵,全考下来数万,我记得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诚恳的话,他说如果你要考这个证,我建议你们越早考越好,因为在你们二十多岁找工作的年纪,它确实可以带给你们更多的价值,但是越往后这个价值就越小了。你这个问题同理可证。
我后来发现这个考试,我纯属一种可以以后在名片上印上CFA字样的职业虚荣。我发现在三十多岁以后的所有猎头电话和面试中,没有人关注过这个问题,他们关注的是我在领域里有哪些著名项目经验,以及我管过多少下属。
说实话,这个阶段,你静下心来,研究可以做哪些小生意,一步一步的走,研究创建一个挣钱体系,比发奋读书考文凭这种抽象努力来的具体。有些事情错过了,我们只能及时调整方向,我们眼睛里放的应该是结果,而不是路径,读书只是实现这个结果的路径之一,之一而已。
最后说一句,为啥大多数人现实挫败了会首先想到好好读书呢,因为付出成本最小,最容易。比创业容易多了。但任何事情都讲究时机。有些时间窗口关闭了,你注定要鼓起勇气去选择另外看似更风险,更辛苦的路,这才是面对现实,诚意的解决问题或者弥补自己青春挥霍的欠账。而不是看似积极的在做。
当然我给的只是普遍现象,这个世界永远有特别例子,严谨来说我只能讲,概率上看,单纯考文凭的读书不是解决你当下境遇的好路径。但是读书,哪怕你最后成了成功企业家,终身学习都是必要的。
祝好!
………………………………………………………………………………………………………………………………………………………………
以上是分割线,我觉得更加精彩的在后头。
作者:一蓑烟雨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652140/answer/21449475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来了
这篇回答其实算我正式在知乎的第一篇认真回答,我没想到这么多的赞和评论。所以,还是要说一声感谢。
有很多人回复我,印象中一位送餐小哥,他说他反对我的答题,他每天都会看些书,他相信一个人挣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暂不讨论他是否认真看完我的回答,准确理解我的真实意思表达。“一个人挣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这句话本身没毛病,很正确。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认知是怎样的一个认知?怎样读书,读哪些书可以得到或者说提高我们世俗养家糊口的能力的认知?这才是最重要的。
1.从实用的角度讲,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真的需要懂点经济和金融学原理知识。
原因很简单。因为现代社会,你的财富没有一个固定的锚,你很容易被收割,你也很容易收割别人。
古代的财富代表是金子或银子这种贵金属,这种贵金属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人无法创造(古人的那个开采效率也不高),所以它的价值几乎是恒定的,我今天存了一个金元宝,基本上传到我儿子,这个金元宝也还是很值钱的。即使明清时期,有了银票,这个银票也是以你存入钱庄的金银作为锚定的。
但现在不同,你手中的这张钞票,100元大钞,在你面前,在你父辈面前,在你未来的儿孙辈面前,它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存在。这张钞票是跟国家信用挂钩的,而印钞机是躺在央行的,说的简单通俗点,国家层面可以影响(当然也不是自由决定哈,还是受很多因素制约)这张100元到底价值几何。
我说个简单的匡算哈,不精确,但是够大家作为判断基准了,你拿每年的M2(广义货币)增速去扣减当年的实际GDP增速,如果你的财富增速没有跑赢这个差值,那么这一年你实际就是白忙一年。中国10年M2复合增速在11.5%左右,实际GDP增速在6.5%左右,也就是这十年每年积蓄平均要跑到5%左右才算赢。
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从哪里积累?我不建议去网上看那些短视频,听专家讲案例,并不是说这些视频质量不好,而是因为这些信息是碎片化的,你即使听了,也只是停留在“朕知道了”这种简单的信息输入水平,完全不了解背后的底层逻辑,也无法消化转化为你所有。
如果可以,我建议可以真的静下心来,像高中读书一样,去看经济金融专业的大学教材,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开始。
但说到这个建议,我其实是有点悲观的。我接触了很多人,包括知乎上很多留言的人。其实,人跟人之间的差别真的是多读了几年书,多了那一张文凭吗?不是的,我发现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人耐心、自我克制、洞察力甚至开放心态的全方位反映。
是否肯花力气抽个安静的时间去图书馆认真仔细的研究,比刷个短视频要艰难的多。但这个世界上,本就是劳心者不劳力,劳力者从来不劳心,都是自己选的,不是吗?
2. 生意也好,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本质是一种思维,只是很多人的思维喜欢停留在惯性里。思维的书可以启蒙,但还是要长期的自我训练与觉知。
前面的回答有人留言,认为我把生意说的太简单了,投入高,风险大,稍有不慎,倾家荡产。姑且不说我在回答里并没有建议人去做生意,即使做生意,我心目中的生意也不是这种生意,这就是陷在传统思维里。我理解的好生意有两种,一是成本足够小,二是确定性;
讲个真实小故事。我一朋友的儿子现在只有小学六年级,却攒了一笔巨款(压岁钱零钱没给过他),他妈妈追问之下才知道,他在学校每天卖他的作业,并且按照远近亲疏定制不同的价格,同时,因为他家住的近,又是过敏体质,获准可以中午午饭回家吃(别的同学只能在学校吃),然后他就利用中午外出时间给同学带零食,收取带货佣金。
当然,我这里不讨论价值观问题哈(抄作业这个事情肯定是不对的),我只讨论思维,你看这个背后的生意思维是惊人的,不管是作业还是带货,都没有高成本投入,而且所有这些生意买家都是确定的,最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作业这个只用做一份,但是却可以被反复拿来用(是不是跟版权一样棒的生意模式?),而且他还整了个原始版分级定价体系出来。这样的孩子,你相信他长大以后会受穷吗?
同样的例子,我在马克斯童年读到过,对,就是那个搞完特斯拉,声称要把人送往火星的家伙。他小时候家里穷,妈妈就在街边做中国春卷贴补家用,他居然自己跑去学校食堂,跟人谈搞特色餐饮的是事情,美名其曰感受各国文化,最终将春卷的模式由街边偶然获客的模式改为了机构定额定制模式,成本没改变,确定性提高了一大截(销量也上去了)。
一个没有任何生意经验的人盘个店面,巨额装修,搞美容搞餐饮,那叫生意吗?不,在我眼里,那是赌博。
再讲回我自己哈,就跟我的签名一样,我对各类时尚、艺术比较感兴趣。爱马仕曾经出过一款屋顶花园的丝巾,在国外其实并不火,就是普通二手价格,但是国内很多女性喜欢把它装框作为精致生活的摆设放在家里。普通两千多的价格,我就看它一路从3000到今天咸鱼最高挂到1万元。
在我眼里,它就是生意。
发现生意的眼光,做生意的思维,都是靠你自己不断训练的。如果上面讲的第1点是知识,你学习就好了,那么这一点就是技能,你需要不断摸索、锻炼自己,就跟骑自行车一样,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多次反复以后,某个点就自然会了。
3. 如果可以的话,有空我还推荐看中国历史,我说的看,不是去单单注意那些王侯将相建功立业的故事,而是去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
如果你知道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古代王朝—宋朝时期,连欧阳修、苏东坡这样的人都买不起开封的房产,只能租房度日,你会不会很意外?
“且如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南宋大哲学家朱熹说的)
“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诗人王禹说的)
倘若你知道这些,你是否会考虑在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时候坚定买北京、上海的房子,古人都明明白白写在那里呢。
倘若你研究历史发现,几乎中国所有朝代的末期,都盛行土地兼并,从而激化社会矛盾。你就会明白当下政府改革的决心与难度,共同富裕绝对不是一个口号,背后是有很深远的政治智慧的。
4. 最后的最后,等你有一些经历,上了一定的年纪,我推荐再去看看王阳明的心学、道德经、楞严经(华严经我自己还没看,所以不评价)。
因为有朋友留言说我太功利,太现实。
怎么说呢,佛法在渡人的时候还讲究一个契机,你跟一群孩子,一群忙于生活的百姓,谈论人生哲学其实往往是徒劳的,对于我们很多人而言,前途、衣食都足以让我们在滚滚红尘上下折腾而自顾不暇了。
我不喜欢枯坐论道,我心中的道是碰见卖煎饼的大娘,我就买她一个煎饼,愿她衣食温饱;碰见一群学生,就为他答疑解惑,愿他锦绣前程。以出世的态度入世,这才是我心中的求道。
这段话可能很多人不会明白,也跟很多人的生活不那么直接相关。我把它写出来是想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等你上一定岁数会发现,除了经济问题,还会面临很多,比如求不得,爱别离之类的局面,看这些书,有助于抚平你内心的疲累和伤痕,走的更从容些。
我以前写过一篇回答,有兴趣的可以好好研究下怎么理财挣钱。
你看,这就是认知的绝大差异,在我眼里,虽然这个操作虽然表面上是基金、股票。实际上呢,跟每只股票价格有关系吗?需要分析每只股票吗?不需要。需要专业知识吗?不需要,你只需要知道每种指数基金都是一揽子不同股票组合就行了,市场整体火爆它就涨的好,整体萧条就是下跌。挣钱的关键是理解确定性,因为存在周期即是循环,有循环就可以捕捉高低点。但普通的人,听到这些股票、基金这些专业字眼,就本能的反驳你,哪怕一分钟的思考也没有。这就是“你没办法挣到你认知以外的钱”的最好解释。然后我得到的回答是,有多少人受过大学教育,有多少人懂股票,基金?
…………………………………………………………………………………………………………………………………………………………
这个是知乎的大神,看得远,心里也门儿清。
人生赚钱的本质被她看得透透的。
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去创业,其实创业就是打造一个自动运行的体系,这个体系可以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就像是搭到通水的水管一样,前面很费力,但是搭造完成后,你就可以享受每天源源不断的水源了。
这是篇好文章,建议重复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