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研究▪性▪学习
这本95000字的书,其核心只有一句话

这本95000字的书,其核心只有一句话

作者: 秋若枫 | 来源:发表于2020-03-04 17:08 被阅读0次

    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豆瓣评分7.6分,虽然不算很高,但也不算低。从各方反映来看,此书的口碑也还不错。很多人表示,按照书中的方法,帮助自己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比如健身、阅读、写作等等。我在读完此书后,给了三星的评价。其实,按我内心来说,我是想打二星半的,只不过豆瓣不能打半星,所以就给了三星。为什么?主要是我认为这本书主要存在三大缺点。

    第一个缺点,是写的过于啰嗦。

    全书95000字,其实一句话就能解决。就是它封面的那句话:1天1个俯卧撑,1天1页书,1天50字,每天只做一点点的无负担习惯养成法。这句话,其实已经把作者要讲的理念与方法说尽了,理念是无负担,方法是每天做一点点。我曾经将这句话说给我三位同事听,然后问他们是否知道这个方法是什么样的,是否知道如何做?他们都能够很肯定的回答知道,就是将行为分解成最小的单位,每天做一个而已。

    《微习惯》分为七个章节,作者首先花三个章节,详细介绍了习惯建立的过程、大脑、意志力、动力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然后又用二个章节,介绍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达到最优的效果,最后用三个章节讲解如何具体应用。我们可以看到,书的前五个章节,都是理论部分,后二个章节,才是实际操作部分。

    我们先说理论部分。

    首先,对于我们想要改变自身行为的普通读者而言,并不需要过多的理论知识,我们只需要了解具体如何做。而本书的作者写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才支撑、解释他的观点、步骤为什么是科学的,合理的。这几年,我看过的一些工具书,尤其是美国作家的,他们都喜欢引用大量的心理学,或者脑科学的知识,来佐证他们的观点。这似乎成为了他们写书的一个套路。

    我读过这些理论知识后,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不懂,没办法懂。不是说我看不懂他的字面意思,而是我不能判断他说的是否正确。后来我就去查阅了一些资料,进行入门科普。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心理学和脑科学,是比较特殊的学科。每年,有许多学者声称在心理学或脑科学方面有新的发现,但大部分结果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我们知道,在对某一个物理或者化学实验的结果进行验证时,是要在完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重复实验的。而心理学或脑科学实验,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因此许多结果都是无法重复验证的。我们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属于个例,还是具有普遍性。

    我们普通大众对于这样一种不了解,几乎不能有效地形成自己判断的理论,我认为没什么意义,无需关注,直接用行动来检验他的方法或策略是否正确可行。

    再来看他的实操部分。

    作者用了二个章节,介绍他的方法,分别是实施步骤与相关规则。步骤如下图所示:

    我是2018年接触微习惯策略的,当时读完后就按照书中的方法,制定了健身和写作微习惯养成计划。健身,和作者一样,1天1个俯卧撑;写作,则比作者说的更低,1天10个字,差不多一句话。根据我个人的实践情况,对这8个步骤分析、理解后,发现有很多也是多余的行为。

    第一步,确定目标习惯和计划,这个不说。要养成什么习惯,然后分解成最小的行动目标。

    第二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这个动作,我感觉很奇怪。我们在确定目标时,是经过思考的,我为什么要培养这个习惯?培养习惯不是谁交给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自发的行为。因此,当我们决定培养某个习惯时,我们一定是先想过原因的,这个习惯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第三步,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这一步的主要工作是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完成微习惯计划,是固定的时间点,或者是在某件事情后,具有相对的弹性时间,还或者是没有时间限制,只需在当天完成即可。

    对此,作者在书中又明确的表示:“微习惯小到不可能失败,所以有没有依据无所谓。”感觉作者自己也挺矛盾的。

    第四步,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我个人认为,微习惯本身自带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奖励机制,就是正向激励机制。

    我们在习惯养成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时候养成计划因为客观因素耽误了一天,或者说因为懒惰中断了一次之后,我们就会感觉非常的愧疚,责怪自己没有毅力,没有自控力,进而产生挫折感,对自己产生怀疑。挫折感是我们习惯养成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阻碍。微习惯是小到不可能失败的行为,我们完成它毫无压力,顺手之余即可完成。

    还是以健身为例,1天1个俯卧撑,如果有一天我上床准备睡觉了,发现自己今天没有完成这个事,我可以马上在床上做一个俯卧撑。这样一来,我每天的计划都可以完成。这个非常重要。前面说在习惯养成时,一个重要的阻碍就是中断后的挫折感。那如果我们没有中断,那得到的就是成就感,是一个正向的激励。

    很多时候,我们做完一个仰卧撑后,并不会马上起来,而是会想,反正已经开始做了,也不累,不如多做几个吧。在这种思维下,我们一般会顺手多做几个。如此一来,意义就又不一样了,我超额完成了计划。这种成就感更大,提供给我们心理的正向的激励也就更大。

    第五步,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对于一项不可能失败的行动计划而言,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我看不到其意义在哪里。

    第六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超额完成,不是任务,也不是指标。因此,它不需要规定从哪一天起,要超额完成任务,全凭行动时的心意而为。

    第七步,完成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都已经将习惯行为分解成不能再分解的小目标了,哪里还来的高期待值?

    第八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我们养成习惯的目的,一是想每天,或者说定时去做某件事,那么去做就好了。我们不需要去区分是养成阶段地有意识地做,还是养成后自发地做。二是我们想将这种行为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去,让我们不需要用太多的意志力去做某件事,而是用习惯去推动。前者是刻意去做,需要意志推动;后者则是自发去做,我们身体与思想都几乎不会产生抗拒,轻松自然。当我们还在想自己是否养成了习惯的时候,此时大约有90%的可能是还没有养成这个习惯。

    我们对这八个步骤分析,真正有意义的其实只有第一步以及后面付出实践,如果说还要加上一点,那么建立回报机制,可以算上一部分。其他的步骤,我个人以为是可以精减的。

    第二个缺点,是作者夸大了微习惯的适用范围。

    作者在书中介绍说,他用微习惯策略,在健身、阅读、写作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自己也在2018年开始了健身、写作两个方面的微习惯养成计划。我周围的同事,利用微习惯策略进行习惯养成的行为有书法、乐器、软件学习、编程学习等等。结合我自己与周围同事的习惯养成结果来看,有部分行为进行的非常顺利,确实能够比较轻松的帮助我们将其培养成习惯,但同时,还有部分行为,却进行的非常艰难,其中有部分已经宣告失败。

    我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一个现象:能将行为成功培养成习惯的,大多数是以身体动作为主导的行为,比如说健身、乐器、书法等;而失败的培养计划,大多数是偏向思维的,或者是以思维为主的行为,比如说写作、软件学习、编程学习。

    我和同事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根据微习惯策略,是将要养成的习惯,分解成最小的行动目标,我们认为以身体动作为主导的行为,比较容易分解,因此容易成功。但是对于以思维为主的行为,由于思维很难分解,所以失败的几率很大。

    以写作来说,真正困难的并不是我们拿笔写下,或者在键盘上敲下那几千个字,而在于文章的构思,比如说结构布局、文字句法等等。这个通常会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可能要几小时,甚至几天。而且这个过程,打断一次后再续上又会困难几分。而当我们完成这个步骤之后,几千字的文章,我们几乎就能做到一笔呵成。如果我们以每天写50字的微习惯策略,来培养我们的写作习惯,就行不通。一旦我们在脑中完成了文章的构思,下笔就绝对不只50个字。如果每天不加思考地,提笔写50个字,那只能是记流水账。这样的行为,对于写作,我认为没什么意义。

    微习惯策略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在软件学习这一行为上,显得十分明显。我一位同事,利用微习惯策略自学Photoshop软件。前期进展的十分顺利,他每天根据教学视频学一个命令操作,很简单,每天只需几分钟而已。一段时间后,对于每个命令,他都会操作了。但是,当进入综合练习后,他就犯难了,每天花在上面的时间都是大几个小时。问他为什么差别这么大,他说,前期学基础命令操作,我只要跟着视频做就行了,多做几次我就明白这个命令怎么使用了。但是综合练习,我要自己判断要怎么修改,步骤是什么,涉及的命令又是哪些,我想都要想半天,时间都花这上面了,反而实际操作的时间很少。

    第三个缺点,是我个人对本书的书名,存在一些异议。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文法,习惯,只有好坏之分,而没有大小之分。我们从来不会说大习惯,小习惯,只会说好习惯,坏习惯。因此,微习惯,这个说法,从文章修辞的角度来说,是不恰当的。我觉得改为微行为,比较合适。

    那数说了这本书的这些缺点,就没有值得称赞的优点吗?是有的。

    其他一些习惯养成书籍,主要都是从毅力、意志、自控、激励等方面,来教我们如何培养习惯。也许有效,但是需要我们十分努力地付出,才有可能成功。《微习惯》不一样,它提出了一种新策略,微行为策略。而且这种策略在某些方面(身体行为),真的是能让我们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将行为轻松培养成习惯。就此而言,这本书就功不可没。这也是我对本书给到三星的理由,大家不妨一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本95000字的书,其核心只有一句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sb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