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一个看似难以度过的困境,你的反应是怎样的?是想着快点从那困境中挣脱出来,还是想着一点一点解决难题?
有啥区别?一种是你想要快速和那困难脱离干系,只要能脱离干系,怎样都行,有种「解脱」的意味;另一种是你能够容忍一段时间内困难给身心带来的压力,能不受情绪的控制,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应对,可把它称作「解决」。
进入12月份,似乎早起一直都不顺畅,要么起不来,要么起来了还得补一觉。让人身心疲惫,不免要质疑自己这么做到底对不对。虽然期间也给自己做过心理建设,也想过办法,但都不见效。12月16日,产生了干脆不要早起的想法。那一天,在记反思日记的时候,意识到,人有时候遇到困难,本能地想要尽快从困难中脱离出来,什么方法能让你快速解脱?只有一种,就是放弃。干脆放弃挣扎,承认自己就是没办法,并对放弃带来的结果全盘接纳。由此,困难大概就不再会折磨你。这种时候,理性退后一步,感性占据主导,你甚至都忘记了之前的种种努力,用「放弃」这一个动作,把之前的努力都抹平了。
写着写着,想到今年的5月份,同样遇到一个在当时看来极大的困难,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快速解脱,所以头脑里的想法只有一个:放弃。那时,但凡身边有一个人支持我放弃的想法,那肯定就放弃了。甘愿让之前付出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可是,身边没一个人支持放弃,所以后来也就那么挣扎着去面对、解决。最后也算是克服了困境。现在回头看,因为没有放弃,因为没有追求当下的解脱,所以最终完成了那件事,而完成的那件事也在几个月后给我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益处。庆幸。
于是意识到,这不就是遇到了和上次同样的场景吗?遇到困难,下意识地想要快速解脱。但是先前的经验告诉我,一旦头脑里有了「快速解脱」的想法,就会做出不理性的选择。之前为了早起也确实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岂能因为这段时间的困难,就忘掉之前的努力,干脆地选择放弃。我应该做什么?剔除「快速解脱」的想法,降低对困境的敏感,接纳它的存在,允许它在我当下的生活中存在一段时间,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找原因、解决问题。
这么一想,好像也就开朗了。不再被情绪所绑架,转而去找解决办法:
- 向别人求助。跟一同实践早起的小鱼聊了天,了解到她严格每天早睡的作息(晚上9点半必须睡觉)。于是也努力向这个方向靠拢,尽量在晚上8点前把该做的事都做完,包括写作、走步等,为早睡创造条件。之前确实睡得不足够早,怎能又想晚睡、又想早起呢?
- 向书本求助。发现一本《人生效率使用手册》,里面作者提到她早起的方法中有一条,是循序渐进地早期,以21天为周期,每个周期比上个周期早起5分钟,让身体在一种相对无压的环境下适应新的习惯。那我可以不要求自己5点起床,5点半到6点之间,甚至6点半都可以。发自内心地允许自己小步迭代。
- 调整心态。不过分关注某一天能否做到早起,不会要求新的调整马上就能见到效果。做好要与眼下的困境共存一段时间的准备。
困难和困境这种东西,虽然不是生活的日常,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遇到一点就把它视为威胁、就难以忍受,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想法:想要追求即刻解脱。由此也会做出简单、粗暴、缺乏理性支撑的、可能以后会给自己带来后悔的选择。相反,如果能把想法从「快速解脱」切换为「慢慢解决」,视角、感知就会完全不同:你会允许困境在一段时间里存在于你的生活中,你会探索各种办法,逐个尝试,即便那方法暂时无效也不会妄下“无法解决”的断论,还会接着尝试,直至让困难一点一点被解决。
借用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让子弹飞一会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