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谭佑平提供,摄于一年一度的花石镇荷花节上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杨鹏校订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文:张慧姝
《一字一句精读道德经》的课上,讲到本章的“明道如昧”时,杨鹏老师唱了许巍《蓝莲花》中的几句歌词:“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现脚下的路……”
几句清唱,似乎具有唤醒的功能,那个在我身体中沉睡已久的灵魂终于醒了,歌声打开了一直紧闭的放置灵魂的盒盖,从此,真理之光透了进来,沉睡的灵魂在真理的临照之下慢慢领受与感悟,开始走上寻找失落的自己的道路。
难以置信的是,这歌声中的蓝莲花,与先于课前几日出现在我梦境中的蓝莲花遥遥呼应,我不禁诧异梦的预告作用,于是,情不自禁地在道德经课程群里留了言,那应该是41堂课的课程进行到将近一半的时候,我的第一次发言,是为记下我当时的感动:
“杨老师唱得那几句实在太动听。‘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几句低吟浅唱,听出了杨老师与许巍相似的音域音色;几句低吟浅唱,带我穿回刚工作的那段岁月,那时上班有背景音乐听,有人爱放这首歌,也穿越了现实带出了我梦境中的莲花,更是穿越两千多年的光阴融入到了道德经的博大内涵中。几句低吟浅唱,是杨老师给我们的额外礼物,有了杨老师解读的道德经的陪伴,岁月即使幽暗却不再彷徨。”(2016年12月23日)
在这段留言中提到的梦境中的莲花,也实实在在地记录在我的2016年12月18日的日记中,特意找出来,摘录在此,是再一次见证与回味生命中的不可思议:
“我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是一条窄窄的小路。路两旁是半人高的麦子,又高又密,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入小路,渐行渐远,与小路一同消失在麦田中。我走在最后,凝神注视,目光停留处,是漂浮在麦田上的朦朦胧胧的一团光体,绝非耀眼,只是微明,但却似乎聚拢了此刻大地上所有的光,而凸显在这一片幽暗的无光的田间。我拿出相机,对着它拍摄。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又看见了更多的细节,我看到了它的投影与倒影,投影在天上,倒影在麦尖。我在麦田中的小路上,站着拍,蹲着拍,它也在此过程中一点一点清晰变亮,天空中它的投影也似乎在慢慢靠近它。我转身,想走出麦田拍它的全景,当我再次转身时,诧异地发现,它已经变成了一朵熠熠发光的蓝莲花,空中它的投影已经变成了初生的太阳……”
我久久感动于这个梦。那朵闪耀着光芒的蓝莲花,是梦在启示我去寻找心中那自由世界中永不凋零的蓝莲花。《圣经·马太福音》7:8:“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去寻求,才有开始;去寻求,才会渐渐打开属灵的眼睛,看见幽暗中的微明;去寻求,才会身处幽暗而不彷徨;去寻求,才会置身黑暗仍执着、专心、投入,才能定睛于一个目标而不动摇,才会在如昧的日子中坚持不懈,才能最终穿越幽暗的岁月,如同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那泥中黑暗的日子,正是积蓄能量,孕育生命和力量的岁月。那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是黑暗与时间的发酵给了她清澈与绽放。
蓝莲花的两度出现,让我决心不再做一个“若存若忘”的中士。如何“勤而行之”?我想持续地记录自己生命中发生的事情以及感想感悟,是记录,是整理,也是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在孔子老师的眼中是生性鲁钝之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不聪明的人,却编撰了《论语》、《孝经》、记述了《大学》,教育了孔子的孙子子思,成为了儒家最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力量。
知难,行更难,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问思辨的最终落脚点,是在行上。做到知行合一,需要践行,更需要在践行的过程中,日三省吾身,在反省的过程中,不断纠偏,行在大道的路上,不左不右,止于至善,才能遇见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遇见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绽放。
道德经感悟写到本章时,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我的蓝莲花。上个星期,朋友从荷花节上传来了荷花的照片,又一次与我的蓝莲花不期而遇。我把照片做了滤色的处理,是过滤掉喧嚣与躁动,是凸现绽放的默默与无言,那娇嫩但又坚定、默然又持续的绽放背后,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是在淤泥中向往自由,穿越黑暗而来的不容置疑的生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