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本《深度工作》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是我人生中最迷茫的一段时间,我和很多人一样,成了离不开手机、离不了电脑的网络人。我没有办法长时间集中做一件事,拿看书,看不了五分钟,大脑就已经溜号,跑到九宵云外去了。等车时、等人时、无聊时我都会拿着手机翻来翻去,聊个微信发发朋友圈,然后再满心期待地等别人给我点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的困扰给我的工作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我做任何事情都变得没有耐心,没有办法深入去做一件事情。
我们来看一组网上的数据:英国移动技术顾问托米·阿霍宁调查发现,人们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如果按每天清醒时间为16小时计算,一天大约要看150次手机。
《深度工作》这本书开篇提到两个概念: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请允许我将它写出来。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卡尔.纽波特的这本《深度工作》共有两大部分:理论和准则。
理论里面,共分三个小节:深度工作的价值、少见、意义。飞速发展的21世纪,智能化、物联网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冲击,让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我们一边享受着智能化带给我们的便利,一边去承担着智能化之后大批量的低端产业工人的失业潮。然而在这样的大重组的浪潮下,有些人会失去方向,但还有一小部分人不仅能够存活,还能活得很好,从而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财富积累。作者将这三类人分为:高级技术工人、超级明星(我更习惯称之为行业的翘楚)、所有者(也就是资本所有者、投资人)。
高级技术工人:通过深度工作、刻苦钻研,掌握到复杂的技术并进行了创新,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拥有核心技术的人,让自己从低端产业链里解脱出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富士康购买机器人进行产业改造、如菜鸟申通等引入智能分拣,这样的变革也淘汰了一批人,留下了一批人。留下来的就是那些有心的、深度工作的人。
行业翘楚:我们称之为行业的精英,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这样的精英阶层,往往是通过深度的学习,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成为人人尊敬的大拿。比如现今网络上出现的异地看病诊断,比如在微博、今日头条上出现的一大批有着高水准专业知识的专家、医生,通过专业知识打造个人的IP,将自己的专长发挥到极致,也将事业做到了无限延伸。这样的结果,都是源自于他们曾经的深度工作,并将这样的深度工作一直保持着,带到了如今的工作中。
投资者:这一类人离我们普通人很远,虽然不甚了解,却也不能否认,像国内的大富豪柳传志、王健林等每天都要非常专注地阅读,了解行业动态,深度思考公司的未来发展。
作者正因为深度工作带来的产出,也总结出了一句话: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阶级的产出的实现,并将它列出一个公式:高质量的产出=专注力*时间
我们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深度工作?接下来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办法,我们应该怎样深度工作?
首先,工作要深入。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工作、时时被打扰的状态,让我们每天的时间都处于一个可以随时被分割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没有办法长时间、无干扰地进行深度工作。那要怎么办呢?作者给出了四种方案:
1、禁欲主义哲学
2、双峰哲学
3、节奏哲学
4、新闻记者哲学
所谓禁欲主义哲学,就是要求我们脱离人们的视线,不上网、不看不回电邮,将自己完全隔绝开来,进行深度工作。
双峰哲学,是指每天或者是每月、甚至是每年,将时间分隔开来,一部分时间抽出来进行禁欲式的深度工作、深度思考,其它的时间正常上班。
节奏哲学,是说每天固定抽出时间来,进行深度工作,比如每天的早上早起一个小时;每天的晚上,等爱人孩子都睡了,抽出一段时间,以达到深度工作的需求。而这种状态对大多人来说是可行的,也是容易操作的。
新闻记者哲学,是指像新闻记者那样,随时有时间,随时进行深度工作状态,而这样两种状态的切换能力,是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才可以达到。
其次,要拥抱无聊。不要不断分心,要不断专注。有很多人认为我前一秒很愉快地在上网,玩微信,刷微博。后一秒就能立即回到深度工作状态。其实这样的状态切换,其实是并没有那么容易,我们很容易从深度工作回到浮浅工作上,而从浮浅工作回到深度工作,是非常难的,这也是作者在第一部分一直强调深度工作的巨大意义。初期我们可尝试着断开网络30分钟,即使是无聊也没关系,坚持下去。在这个时刻,你正在处于离线状态,那一定要忍耐这暂时的无聊,凭借大脑的思考度过这一段时间。静静等待并忍受无聊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奇体验,从集中注意力训练的角度出发,这具有不可思议的重要价值。
作者还提到,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给自己设定一个硬性标准,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内截止。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人的注意力往往会高度集中,从而快速进入深度工作,这样的高效率带给我们的结果也是惊人的。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从书店买一本书回到家,我们都会放在那里,有空的时候翻两页,随之就束之高阁;如果我们需要在书店或者图书馆里阅读这本书,往往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它读完,并还能复述出大体的故事梗概。再比如说,有些人要完成一篇论文,经常是在电脑上打几个字,感觉没有头绪,就删除掉重来,或者写到一半,写不下去,再重写。等到第二天早上要交论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加班通宵赶出来,并且写的相当不错,自己长出一口气,觉得轻松了许多。这些都是说明时间差,带给我们大脑的高度紧张,专注力高度集中,并迅速进行深度工作状态。它也很完美地诠释了那个公式:高质量产出=专注力*时间
最后,我们要远离社交媒体。当然这个提议,在现今社会,会有太多太多的人反对,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网络编织的时代里。我们需要和同事沟通,需要借助QQ、借助微信;我们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发声,提出我们的观点等等等等。作者书中提到一个测试,就是在一家公司,进行每周一个无工作日,公司所有的员工,全部放下手中的电话,手机,网络,跟客户隔绝。最开始的时候,公司里从上到下,都非常的紧张,客户会不会因为联系不到我们就放弃下单。。。。经过这样一段的测试,却发现公司里并没有出现客户退单,反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那么我想,我们每天利用一部分的时间,跟外界隔绝,进行深度思考、深度工作,我们的工作效率也将大大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也将随之提升一个档次。
看完这本书,我用了三天的时间。在这三天时间里,我将手机搁置一边,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书,并为它作了思维导图。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惊喜无以言表,我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记住一本书,至少能将它大概的意思表述出来,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读到后面,前面讲的什么完全不记得,再过两天,整本书都不记得,我体验到了深度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直到现在我写这篇文章,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时间,我凭着记忆写下来,我想,这就是我的收获。我会继续深度学习,并将它融入到工作和写作中去。
网友评论